第一章 那根削刺的棘杖
《明史·兵志》开宗明义:“明以武功定天下。”朱元璋虽然动辄“奉天承运”,但内心豁然,他的江山是打下来的,而非真是上天给的。在他即位时,全国还有两广、西南、西北、河南、华北、东北的广大地区没有平定。不过,此时他的敌人除了北元势力较强外,其余的好比是风中残烛了。他必须考虑和平时期建军问题了。在某种意义上说,建军就是建人。他手下百万大军,名将如云。这些将领能征惯战,几乎百战百胜,是他夺取江山的本钱,曾经是他的亲密战友。且不少与他有亲戚关系,如徐达与他是儿女亲家。李文忠是他的外甥兼养子。按照一般思维,让这些亲密战友抓军队建设似乎顺理成章。但是,“我”一旦变成“朕”,马上便圣意难测了。
评判是错是对,屁股决定思维
春秋时勾践灭吴后,范蠡在泛舟江湖之前,留给文种两句著名的话,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说勾践鹰鼻鸟嘴,可共忧患不可共安乐。文种不开窍,果然被杀了。对范蠡的忠告,后世为臣者虽然熟知而不能践行,总爱把准皇帝马背上与你共享天下的许诺当真。而准皇帝一旦成为真皇帝。按既定方针办决不手软。朱元璋不像勾践鹰鼻鸟嘴,而据说生就一张“地包天”的嘴:长相异而此心同,不过朱元璋是为子孙计,不存在能否共安乐的问题。
在逐鹿之秋,他以对将领的信任赢得了将领对他的信任,这叫以心换心。朱亮祖原是元朝的义兵元帅,宁国之战被俘。朱元璋看他英勇,赏赐金币,原官留任。谁知几个月后,他复叛归元。占领宣德,朱元璋令徐达围攻,他在突围中竞杀得第一猛将常遇春数处负伤。其他人不敢近前。朱元璋亲自督战,才将他擒获。对这个五心不定的人,该杀了吧?不!朱元璋问被五花大绑的朱亮祖,你想过你的下场会是什么吗?朱亮祖说,要是不死就为你尽力,要死就死。朱元璋马上命令给他松绑,让他带兵效力。朱亮祖从此随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洪武三年(1370)被封为永嘉侯。10年后,他因专横跋扈,与儿子朱暹一起被朱元璋当廷乱鞭打死。再说攻下集庆之后,朱元璋选了500名精壮骁勇的俘虏入伍。这些人疑虑重重,情绪躁动。朱元璋来了个绝的,让这些俘虏当他的贴身侍卫。老战友们都反对他这样冒险,他力排众议,将原来的警卫全部撵走,只留一个文臣冯国用在身边。据说这一夜他鼾声均匀,睡得十分安稳。但是正如鲁迅所说的“一阔脸就变”。大军征山东,送回l00多名元朝降将,一个个相貌魁梧。丞相李善长建议留用,朱元璋疑其结党,毫不犹豫地杀了个精光②。过去不疑,为我所用也;现在多疑,为我所安也;过去坐马背,现在坐龙椅。屁股决定思维也。
在皇帝眼里,“良弓”也罢,“走狗”也罢,获取猎物的工具而已。工具,需要时,越利越好;不需要时,碍手碍脚。问题在于,这种工具是活的人,不能像剑那样可铸为犁。朱元璋手下的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傅友德、蓝玉等,都是堪挂帅印、能统数十万大军的人物,了不得!“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非元之手”,他们可个个都是英雄啊!朕以武功定天下,他们就不能以武功夺朕的天下?为此。朱元璋制定了也许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密的一套防制将领的制度(见下章),但这仍不能使他放心,就像战争中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一样,防住他们的最好办法是除掉他们。当然,杀机不可泄露,在龙剑出鞘之前,必须千方百计稳住这些人。
洪武二年(1369)八月,朱元璋下令在南京鸡鸣山建功臣庙。庙成,叙功,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等共21人。其中冯国用、俞通海、胡大海等已死。另外常遇春于一月前暴卒军中,虚岁40。当时人们无不为常遇春的英年早逝而惋惜,但10年后人们又无不为他的善终而庆幸。此人颇似二战时的美国名将巴顿,“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外号“常十万”。他的军队不如徐达的军队纪律严明,战争结束后随便抓根辫子就可要他的命。如果巴顿读到常遇春传记,他也许会在他那句名言的后面加上三个字,变成:“‘一个军人最大的幸福,是在战争结束时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或病死。”功臣庙中的21个位子,死者约占1/3,以肖像祀之,另2/3的生者虚位以待。一年后,朱元璋大封功臣共36名,其中李善长、徐达、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6人为公爵;汤和、耿炳文、吴良、廖永忠、傅友德等28人为侯爵;汪广洋、刘基2人为伯爵。后来又先后封侯约20人,有沐英、蓝玉等。洪武二十年(1387),他大封功臣l08人。上述得封爵的人,俸禄有差。以侯为例,年俸多至3000石,少至500石,但在荫及子孙上分两种待遇,一是世爵,子孙可世袭爵位:二是流爵,爵止终身,子孙只能袭指挥使(约相当于省军区司令),或一代或数代为止。朱元璋特别给他们颁发了一种俗称免死牌的铁券,颁给世爵者的牌上铸文字为“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而颁给流爵者的牌上无“子免一死”这句话。但功臣们很快发现,免死牌不是保命牌,反是催命牌。正如朱元璋公开申明的那样:“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
送先生最先上路,因你是“吾之子房
在最先倒霉的功臣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此人姓刘名基字伯温。他仪表堂堂,长着浓密的大胡子,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即汉初大臣、刘邦的谋士张良),尊称“老先生”而不呼名。刘基虽是文臣,但在打江山时,唱的是总参谋长这一角。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子百家,融会贯通。朱元璋先打陈友谅后打张士诚的战略决策,就是他的主意,而且他还救过朱元璋的命。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时,是他及时要朱元璋换船,刚刚换船,原来那只船就被炮火击毁了,才使朱元璋幸免一死。这位满腹韬略、料事如神的人,又怎能不让皇帝警惕?他又怎能不避位自保?
开国之年,刘伯温就以妻子亡故为由申请退休,回到家乡。一个月后被召回,朱元璋封他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主,但给他的封爵他辞谢了;让他当丞相,他也辞谢了。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将他列为倒数第一,为诚意伯,他毫不介意,谢恩之后便隐居山林,闭门谢客。青田县令化装成老百姓来见他,真实身份暴露后竟让他诚惶诚恐。如此低调,总该躲过去了吧!可他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建国后,朱元璋手下的淮西派与浙东派就暗斗开了,刘基作为浙东派的首领,自然会首当其冲。在朱元璋就丞相人选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淮西派的几个人,其中对胡惟庸的评语是:就像拉车,恐怕会把车辕给您踢断了。这话是对朱元璋一个人讲的,哪知胡惟庸不仅知道了,而且还当了丞相。刘基家乡有一块空地叫谈洋,处于温州与丽水之间,成为盗贼之渊薮,刘基曾建议设立官府进行管理。这件旧事早已寿终正寝,却被胡惟庸杜撰成刘基谋逆的罪证。洪武六年(1373),胡唆使人告状说,刘基善相地,发现谈洋有王气,便想霸占为墓地,当地老百姓不干,他就建议设立官府驱赶。以朱元璋的智慧和经验,不难识破此中真伪,但他一听就“信”了,立即召刘基治罪,不过没有将刘基处死,只夺其伯爵的俸禄。按胡惟庸罗织的罪名,刘基应该杀头,为什么重罪轻判呢?难道是朱元璋动了怜悯之心?不。他用不着亲自动手。他太了解胡惟庸了!此人鸡肠小肚,睚眦必报,而且一直把刘基看成相位的争夺者。不置刘基于死地不会善罢甘休。朱元璋呢?乐观其成也。果然趁刘基抑郁成病时。胡惟庸下手了。他派了一个医生给刘基治病,越治刘基的病越严重,肚子里长出一个拳头大的肿块来。眼看黄泉路近,刘基请求回乡,朱元璋亲自写慰问信相送。一个月后,刘基死,时为洪武八年(1375)四月。
洪武十二年(1379)底,胡惟庸毒死刘基的罪行被御史中丞涂节揭发,次年春似谋逆罪伏诛。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胡惟庸失败了。受胡案株连,两万多名官员成了刀下鬼。朱元璋就势废除了延续~千几百年的丞相制度。胡惟庸是文臣,10年后被牵连杀头的原丞相李善长也是文臣(两批所杀共3万人),可网人此案中的武将不少,职务在都督(一品)以上的有20名,仅洪武三年所封的36位侯爵中就有9人,陆仲亨、赵庸等7名健在的被杀,2人虽已在案发前死去,仍受到灵魂审判,祸及子孙。另外,开国功臣、水陆两栖将军、德庆侯廖永忠,也就是24年前那个“不慎”淹死小明王的将军,洪武二十三年(1390)也被从古北口前线召回,以僭用龙凤罪被处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