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渡海征日”的无奈撤退
——元军两次渡海征日作战
元军渡海征日,指的是元朝统治者忽必烈在1274年和l281年两次派军队试图占领日本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日本通常被叫做“蒙古来袭”,这两次侵略行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一、作战背景
13世纪中期,蒙古成吉思汗之孙大皇帝忽必烈建立起一个版图包括几乎整个亚洲和东欧在内的,世界历史上最大、最强的元帝国。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派遣兵部侍郎郎赫德、礼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忽必烈在国书中,对这次遣使的目的讲得极其清楚,要日本效法高丽,举国来朝以通和好,如不相通好,将至“用兵”,令日本“王其图之”。国书被日本以书辞无理、不能接受为,由,予以退回。1268—1272年,忽必烈又三次遣使至日本,要求副本皈依中国。引起日本朝野的普遍恐慌。懦弱无能的日本朝廷主张回书降伏,却被年少气盛的抗战派执权北条时宗制止。在洞悉了元的侵略意图后,时宗先后将几名使者杀死,命全国进入战时戒备状态。至元十年(1273年)起,忽必烈开始着手部署征日战争。
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派遣元军东征日本的目的,在于威吓日本,使其迅速通好,尚无灭日的决心。忻都等元军统帅利用忽必烈的这种想法,巧妙地掩饰了遭狂风败退的实情,以“入其国败之”的战绩上报世祖。忽必烈信以为真,认为日军在元军的打击下,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必将立刻与元通好。因此,大赏征日有功将士,同时决定派出礼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等,携带国书出使日本,以求通好。4月,元使杜世忠一行绕过大宰府,直抵长门室津(今天日本本州西南沿海山口县),企图顺利地闯过关卡,到达京都或镰仓。但长门守护却将元使杜世忠等人押送大宰府,然后上报幕府。北条时宗得到此消息后,立命将元使送至镰仓,下令将元使杜世忠一行30余人斩首于镰仓龙口,只放逐了4名高丽船员。
至元十六年(1279年),南宋灭亡,元统一中国。这时忽必烈才注意到杜世忠等尚无消息。南宋降将范文虎奏请以个人名义写信给日本,请求通好。范文虎的使者周福,在同年6月入日,8月被杀于大宰府。忽必烈要求通好的努力毫无结果,迫使他下决心出兵征服日本。同年,忽必烈任命忻都和洪茶丘为第二次征日的元军统帅,同时命令高丽王再次造舰900艘。至元十七年(1280年),杜世忠被杀的消息传来,使忽必烈更坚定了征日的决心,遂着手建立海军,准备第二次渡海征日。
二、作战企图及兵力部署
至元十年4月,耽罗岛林衍起义,反对高丽王的统治,忽必烈乘机派元军进驻高丽。之后,元军于耽罗岛设招讨司,驻扎镇边军1700人,从而控制了日本与南宋间的海上通道,由此可以使元军能够全力进攻日本。随后,忽必烈召忻都、金方庆等至元大都(今北京)商议征日事宜。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忽必烈命令高丽王造舰900艘,其中大舰300艘可载1000石或4000石,由金方庆负责建造;拔都鲁轻疾舟(快速舰)300艘,汲水小船300艘,由洪茶丘负责建造,并规定于正月15日动工,限期完成。6月,900艘军舰完工,上报世祖忽必烈,忽必烈遂命令由蒙、汉、高丽三族军队组成的联军,东征日本。联军的核心是蒙元部队,计有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600人,加上高丽水手6700人,共3.23万人。由征东都元帅忻都、右副帅洪茶丘、左副帅刘复亨统帅,8月出发,实施第一次远征。
至元十七年(1280年),忽必烈命范文虎去江南收集张世杰旧部及其他自愿从军者计10万人,战船3500艘,组成江南军,由范文虎统帅,从庆元(今浙江宁波)起航,跨海东征日本。这一路军队的派出,很大程度是由于南宋灭亡后处理投降兵卒的需要。另一方面,命洪茶丘至东北,招募沈阳、开原等地自愿从军者3000人,归洪茶丘统领。忻都仍统领蒙族军。又任命高丽将领金方庆为征东都元帅,统帅高丽军1万人、水手1.5万人、战船900艘、军粮10万石。三军合计近4万人,组成东路军,取道高丽东征日本。军事部署完成后,忽必烈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召集两路征东军统帅会议,并任命宿将阿刺罕为两路军总指挥。会议确定,两路军各自择日出发,于6月15日至壹岐岛会师。同时,忽必烈命令各船携带农具,以备占领九州后屯田之用。由此可知,忽必烈此次征服日本之心甚坚,并作了长期征战的打算。
三、主要作战经过
两次渡海远征的登陆点都选择在日本九州附近,结局都以失败告终。
(一)第一次渡海远征
此次渡海远征从至元十一年(1274年)10月3日起,至10月22日止,历时20天。
1.速取对马岛
至元十一年(1274年)征日元军在忻都、洪茶丘、刘复亨三将的指挥下,10月3日从高丽合埔(今韩国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驶向对马。10月5日逼近对马岛。当地地头宗马允助国,招集80余骑驰向元军登陆据点,诘问上陆理由,双方展开激战。由于众寡悬殊,宗马允助国及其嫡子养子共12人战死,对马守护军全部被歼,6日元军占领对马岛。也有史料记载宗马允助国是在壹岐岛战死。14日傍晚,元军攻入壹岐岛。元军约400人先行登陆,上陆列好队伍后即立赤旗为标记,与守护军左卫门尉平经高(平内左卫门景隆)所率领的百余骑激战。经高战斗不利,退于城内防守。15日城陷,经高自杀。16日,元军逼近了肥前沿海岛屿及西北沿海一带。
肥前是日本九州的西南沿海地区的古地名,包括今天的长崎和佐贺两县。当时日本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在九州的大宰府设立总督府——太宰府,负责九州的军事防卫和国家的外交,因此肥前地区实际上是日本对外交流的窗口。
宰府西守护所少贰兼任“三前二岛”守护藤原经资得到元军进攻对马的战报后,一边上报幕府,一边部署防御。而战报在10月17日方送到镰仓幕府,18日至京都。到10月22日,方知对马岛已为元军占领,而这时,元日第一次战斗已经结束了。从这一情况来看,日本朝廷和幕府对元军渡海征日战争,没有任何具体的部署和指挥,战斗主要在大宰府少贰藤原经资的指挥下进行的。
2.激战博多湾
元军并没有在肥前登陆向纵深发展,而是把主力转移向博多湾。10月19日,元军舰队进攻博多湾,杀散海滨守军占领今津一带。由于今津一带地形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作战,且距离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因此元军当晚回到船上,准备次日进攻大宰府。
20日晨,元军展开登陆战,一部元军从博多湾西部百道源滨海一带登陆,昨晚已在此布阵的第一线指挥藤原景资所率领的500骑兵,并没有趁元军登陆半途截击,而是在元军登陆整顿好队形后,方才按日本当时会战的惯例,由主攻部队“鸣镝”开始进攻,这种战术不过是中国春秋时期宋襄公“蠢猪式”战法的翻版罢了。日军由1名武士单骑溺战,冲在前边,大队骑兵随后冲杀。当日本武士骑兵部队逼近时,元军鼓声大作,杀声震天,硬弓短矢,大炮轰鸣,日本武士对元军的战术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心惊胆战,战马惊恐不前。两军刚一接触,日本军队便死伤严重,百道源战场日军“伏尸如麻”,元军很快推进至鹿原。
另一部元军攻入百道源西部的赤坂,肥后武士菊池二郎武房率自己所部武士130骑与元军展开战斗。大宰府少贰藤原经资所率领的武士部队,按一族一门的战斗组织形式,轮番与占领赤坂的元军进行殊死战斗,终于迫使这部分元军向鹿原方向后撤。火炮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元军撤退时,肥后武士竹崎季长率自己的族人4骑,尾追元军,负伤落马侥幸未死。
鹿原及鸟饲一带的元军,继续登陆,扩大占领地面。日本北九州各地武士如怡土松浦黛、原田一族、日田、栗尾、山田氏等所率各队武士,先后赶到战场,一队一队轮番进攻元军。尽管武士军队人数不少,但就每一队而言,都较元军为少,因而死伤惨重。
这时,另一部分元军从博多湾东部箱崎方向登陆,占领岸边松林,从背后夹击与百道源元军作战的日本武士。该地守军大友赖泰的武士队伍经不起元军的夹击,开始向东南方撤退。由于大友赖泰部队的撤退,与百道源元军作战的日军腹背受敌,被迫向大宰府水城方向撤退。
20日,元军与日军激战了一整天,近傍晚时候,博多湾箱崎等地先后落入元军之手,日军被迫全军撤退,但元军紧紧咬住不放,随着撤退的日军节节进逼。元军左副帅、作战指挥刘复亨为了更好地指挥作战,从高坡骑马顺坡前行,被日军前线指挥藤原景资发觉,他立即引马搭箭,将刘复亨射落马下。元军统帅受伤,使进攻的势头略受挫折,加之天色昏暗,遂停止进攻。这时,日军方摆脱元军的追击,迅速退往大宰府水城。日军撤退后,没有来得及逃走的老幼妇女,被俘近1500余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