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风云变换看北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235667
  • 作      者:
    陈宣圣著
  • 出 版 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风云变幻看北约》最后一章展望了北约的未来及其走向衰亡的可能条件。北约是北大西洋条约(亦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简称,它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于1949年4月4日在华盛顿签约而缔结的军事政治同盟组织。今年4月是北约成立60周年,成员国已由成立时的12国发展为26国。
    北约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左右着国际风云的变化。北约的历程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夺欧洲和欧洲本身政治军事生态的演变,同时也是打开人们观察今后国际风云走向的一把重要钥匙。
    《风云变幻看北约》一书从三个时问段来论述和分析北约的主要活动及其作用和影响。第一个时问段为二战后冷战时期;第二个时间段是冷战结束后到“9·11”事件发生之前;第三个时间段是“9·11”之后至今。资料截止于2009年1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冷战”时期的北约
    北约成立已60年了。要认识和了解北约的现状和探讨北约未来的可能走向,就有必要回顾一下北约的过去。本章的目的就是为了起这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重点探讨和分析北约是如何在20世纪中期的“冷战”气氛中形成、发展以及它在冷战中所起的作用等问题。
    第一节 “冷战”产生的背景
    “冷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定的国际条件下产生和维持的。“冷战”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提出的,它是相对“热战”而言的,主要是指非武力进攻的敌对言论和活动。“冷战”的产生条件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
    美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了反法西斯的同盟关系,并成为反法西斯同盟中的两个主要国家。美苏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参战的目的也各有考虑,但为了对付当时世界安全的最大威胁德、日、意法西斯“轴心”,最终还是建立了同盟关系。但战争胜利后,反法西斯同盟的政治基础开始瓦解。“冷战”的新因素便随之产生和形成。这些新因素主要包括:
    一、大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先的强国德、日、意被彻底打垮,美国上升为全球的“全面”强国;苏联虽在军事上强大起来,但其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元气大伤,已今非昔比;法国在战争中被占领,战后困顿不堪。因此,在美苏英法四个战胜国中,唯有苏联凭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雄厚的潜在资源,尚能与美国“一起对话”,其他欧洲国家都臣服于美国的淫威之下,并依赖美元援助度日。
    美国由于本土未遭战争破坏,它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经济和科技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从1939至194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总额提高了近两倍。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工业生产总额约占资本主义世界生产总额的60%,出15额由战前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14.2%增至1947年的32.5%;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近3/4。在军事上,美国武装部队总人数从1939年的33.5万人增至1945年的1200多万人,美国陆军从战前资本主义世界第十七位,跃居于第一位;海军舰艇吨位,从1939年的100万吨上升为1945年的380万吨,超过英国的150万吨的两倍多,占资本主义世界第一位。在科技方面,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昔日大国的削弱和美国的“一枝独秀”,使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随之迅速发展。这是美国实力提升在政治上的反映。
    二、东欧国家成了社会主义国家,促使欧洲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有了新发展。由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它在世界上的威望扶摇直上。在苏军节节胜利的鼓舞下,东欧许多国家在本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领导下,乘法西斯统治行将崩溃之际,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协助红军一起赶走了法西斯敌人。结果,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等国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成了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国家社会制度的改变,对当时的西欧一些国家的政权带来严重的冲击。二战结束后,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的共产党迅速发展,成了本国的第一大党。比利时、挪威、奥地利、西班牙等国的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也不断提高。工人运动在欧洲出现了新高潮。希腊和土耳其,发生了共产党领导或影响下的人民运动或人民战争。特别是希腊在第二次大战期间,依靠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建立了临时政府,几乎解放了全国。1946年秋,希腊共产党再次领导斗争,迫使当时占领希腊的英国不得不向美国求援。世界上其他地区,也不断爆发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锯放战争。这种形势引起了美英等国的严重关注,它们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秩序受到了“威胁”。从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有关言论可以看出,东欧问题是促使美英制定“冷战”政策的最直接的国际背景。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总统陪同下,在富尔敦发表的被称为“冷战序幕”的讲话中就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势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又说,“在所有这些东欧国家原来都很弱小的共产党,已上升到同它们党员人数远不相称的主导的、掌权的地位,到处争取极权主义的控制。”还说,“在远离俄国边界,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里,共产党第五纵队已经建立。它绝对服从来自共产主义中心的指令,完全协调地工作着。”这样的局势“拖得越久,就越困难,对我们的危险就越大”。因此丘吉尔要求美英合作,以制止“出现不稳定的、靠不住的力量均衡”。由此可见,丘吉尔此时已完成了对苏联对外政策的观察,并得出结论,认为苏联是在实行着“扩张政策”。丘吉尔实际上说出了美国总统的想法。丘吉尔的讲话表明西方“冷战”思想体系的成型,可以说它是西方“冷战政策”的理论依据。它充满了浓厚的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色彩。
    三、美苏两国都力图趁战争和战争结束之机,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无论是在二战进行的过程中或是在战争结束之后,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是贯彻始终的。其争夺的矛头是指向当时还被希特勒占领的欧洲及希特勒投降后留下的“真空”地带。这种“地盘争夺战”的背后实际上是意识形态的争夺战。谁占了地盘谁就是意识形态的胜利者,谁就能得到安全。这种以意识形态为标准来衡量安全与否的安全观是当时美苏两国占主导地位的安全观。这种安全观突出体现在美苏的各自对外政策中,即要求尽可能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保障自身的安全。
    因此,美苏两国面临着新的抉择:是继续寻求合作还是走向对抗。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首先是美国产生和制定了“遏制”苏联的政策。也就是说,选择了同苏联对抗的道路。
    综上所述,“冷战”的形成是复杂的国际政治问题。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美苏在新形势下把“对抗思想”变成了“对抗政策”,把对抗政策变成了“对抗行动”。特别是美国率先在西欧地区成立了北约,继则苏联便拉拢东欧国家成立了华约。“冷战”的局面由此形成并巩固下来。所谓“冷战”局面,主要是指只有“冷”的军事对峙而没有“热”的战争爆发的局面。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与战后特定的安全环境特别是核威胁的存在有密切的联系。下面将另作阐述和分析。
    第二节 军事对峙局面的形成
    欧洲军事对峙局面的形成,其主要标志是北大西洋条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华约是在北约1955年接纳西德加入后而成立的,比北约晚成立六年。因此,军事对峙局面的形成主要是西方催生出来的。但究其根源则是十分复杂的。
    从客观情况看,战后初期,美苏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处理和解决由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特别是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苏联,更需要把战时经济迅速转入和平建设的轨道上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苏双方客观上并不是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事实上,1945年12月,美苏双方曾经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合作的协议。但最终还是被“冷战”思想占了上风。
    美国的“冷战”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是经历了一个以“美国眼光”观察苏联内外政策的过程。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给美国国务院拍了一份分析苏联国内形势的电报。提出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因素是苏联敌视资本主义世界的决定性因素的看法。电报说,“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核心观点的最深处,是俄国人传统的和直观的不安全感。”1947年7月,已被提升为国务院政策设计室主任的凯南用化名,撰文公开指出,苏联受到一种狂热思想的支配,“在世界强国地盘里……到处钻”,“只有遇到某种无法对付的力量时才能停下来”,美国要用“消除非共产主义世界中所存在的大片软弱和脆弱的地区的方法来遏制苏联”。
  ……
展开
目录
编者的话
前言
总序
第一章 “冷战”时期的北约
第一节 “冷战”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军事对峙局面的形成
第三节 “冷战”时期的北约道路
第四节 北约的“冷战”军事战略
第五节 “冷战”时期北约的性质
第六节 美欧战略矛盾的主要根源
第七节 对“冷战”时期北约的评估

第二章 “冷战”结束后“转型期”的北约
第一节 北约“转型”是美欧共同的需要
第二节 北约“转型”的过程
第三节 “转型期”中的北约军事战略
第四节 北约的“转型”和欧洲的转折
第五节 北约授权执行国际维和行动
第六节 对“转型期”的北约的评估

第三章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推动北约新发展
第一节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产生及其内涵
第二节 俄罗斯对“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立场的转变
第三节 美国对“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意图的扩展
第四节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扩大了北约的势力范围
第五节 对“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评估
第六节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对中国安全的可能影响

第四章 北约“东扩”
第一节 “东扩”的起因和美俄的基本立场
第二节 “东扩”与“反东扩”斗争的总态势
第三节 析北约《关于扩大成员国计划研究报告》
第四节 “东扩”对俄罗斯的影响
第五节 “东扩”对北约的利弊
第六节 北约与俄罗斯关于“东扩”问题的谈判
第七节 北约与俄罗斯签署《基本文件》
第八节 波匈捷三国加入北约的过程
第九节 北约的第二次“东扩”
第十节 从北约两次“东扩”看美俄关系变化
第十一节 北约“东扩”对中国安全的可能影响

第五章 北约介入波黑内战
第一节 南斯拉夫的解体
第二节 南危机暴露欧洲安全机制的缺陷
第三节 波黑冲突的前奏
第四节 调解波黑冲突的伦敦和会
第五节 “万斯一欧文计划”的提出和破产
第六节 北约对波黑实施“武力禁飞”
第七节 北约参与对波黑的禁运与“维和”行动
第八节 美国成为解决波黑冲突的主角
第九节 北约对波黑实施军事打击
第十节 波黑战争对北约的影响

第六章 北约发动科索沃战争
第一节 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
第二节 科索沃危机的发生和各方态度
第三节 拉察克“屠杀事件”
第四节 朗布依埃谈判
第五节 科索沃战争进程始末
第六节 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第七节 俄罗斯的外交斡旋
第八节 北约在科索沃数陷困境
第九节 轰炸后北约面临的形势
第十节 米洛舍维奇被引渡

第七章 北约与伊拉克战争
第一节 伊拉克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老布什和克林顿对萨达姆的斗争
第三节 小布什面临的斗争形势及其对策
第四节 美国策划对伊战争
第五节 寻找发动战争的“理由”
第六节 北约内部对伊拉克战争的不同态度
第七节 伊拉克战争对美国和北约的影响
第八节 审判萨达姆
第九节 布什遭受“鞋弹”袭击

第八章 北约的未来
第一节 美国力量的变化与北约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崛起与北约的关系
第三节 印度崛起与美国和北约的关系
第四节 俄罗斯复兴与北约的关系
第五节 日本与北约的关系
第六节 反恐形势与北约的关系
第七节 北约同其他地区性组织的并存和竞争
第八节 21世纪北约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九节 “全球北约”的设想及其对北约自身的影响
第十节 反恐激起全球反关运动的高涨
第十一节 反恐给美国带来衰落的新因素
第十二节 促使北约衰亡的可能条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