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观沉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0939195
  • 作      者:
    李永升,陈伟著
  • 出 版 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永升,男,l964年生,安徽怀宁人,1986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刑法教研室主任,刑法学教授,刑法专业博士生导师,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兼任中国犯罪学会理事,重庆市刑法学研究会理事,重庆市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重庆市法学会学术委员等职。自任教以来,撰写《刑法学的基本范畴研究》(专著)、《中国特别刑法通论》(主编)、 《国家公务员犯罪及其防治》(副主编)、《刑法学》(副主编)等专著、教材、论文集40余部,于《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现代法学》、《法律科学》、《重庆法制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文章160余篇,上述成果有10多项获省部级、校级一、二、三等奖励。曾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西南政法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硕士生导师、重庆市教委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br>    陈伟,男,1978年生,湖北宜昌人,2002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刑法教研室讲师,刑法专业博士研究生,重庆市綦江县人民检察院挂职干部。自读研以来,于《刑法论丛》、《中国刑事法杂志》、《人民检察》、《青少年犯罪研究》、《青年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及其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的体现》、《监督过失理论及其对过失主体的限定》等文章。《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观沉思》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编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政策研究<br>    3.“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及其实现<br>    2006年11月25-26日,由北京市法学会、重庆市法学会、西南政法大学主办,北京市应用法学研究中心、重庆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协办的“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构建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本次会议除了主办方之外,还有来自河北、广东、宁夏、杭州、福州、济南等地区的领导及学者。本次会议聚集了一大批国内知名学者和实务界精英,包括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高铭暄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应用法学研究中心名誉主席刘家琛大法官,《法学杂志》主编、北京市法学会常务副会长赵云阁女士,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李公田先生,北京大学法学院储槐植、张文、梁根林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曲新久教授,清华大学周光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仁文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校长陈彬教授,西南政法大学龙宗智、陈忠林、孙长永、梅传强、李永升教授等百余名专家学者,以及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杭州市人民检察院等实务界的代表。与会学者就“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的若干理论与实务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就许多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br>    一、刑事政策的变迁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br>    (一)刑事政策的变迁<br>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我国的刑事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建国前,即在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这是刑事政策的雏形;建国后,即1956年明确提出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这一刑事政策在我国1979年刑法的第一条中被明确规定下来;现阶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相一致,明确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有学者认为,刑事政策随着社会变动而随之相应变化,不只是语词上的简单差异,恰恰反映了刑事政策的实质性变迁——刑事政策的逐步轻缓化变动轨迹与世界刑罚发展潮流相一致的历史趋势。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事政策研究<br>1.和谐社会语境中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br>2.“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路径探寻<br>3.“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及其实现<br>4.刑事政策视野中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br><br>第二编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基本原则研究<br>5.罪刑法定主义的困惑及其出路<br>6.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内涵解读<br>7.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理论基础<br>8.罪刑相适应原则在我国刑事立法中的体现<br><br>第三编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犯罪总论问题研究<br>9.从“灭门惨案”反思法律信仰与和谐社会建构<br>10.“当场击毙”行为的性质定位与制度规范<br>11.刑事责任年龄的刑法适用<br>12.监督过失理论及其对过失主体的限定<br>13.非共犯教唆视野下的教唆行为与教唆罪的构建<br>14.转化犯的立法价值及其立法例的理性反思<br><br>第四编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罚总论问题研究<br>15.刑事责任的概念和本质<br>16.刑事责任在刑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之反思与重构<br>17.我国法治视野下刑罚目的的理性选择<br>18.未成年人累犯问题的批判与重构<br>19.单位累犯若干问题探析<br>20.过失普通累犯问题研讨<br>21.我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普通累犯制度之比较<br>22.以人为本视野下的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br><br>第五编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罪刑各论问题研究<br>23.贷款诈骗罪的若干问题研析<br>24.盗窃GPS财物既未遂问题探析<br>25.对废弃的彩票加工复原并出售行为的定性分析<br>26.我国刑法中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探究<br>27.和谐社会语境下法庭秩序的刑法保障<br>28.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的构成特征探讨<br>29.受贿罪相关问题探析<br>30.枉法仲裁罪追诉方式之变更及其提倡<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