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热点难点案例判解.刑事类.4,死刑裁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690945
  • 作      者:
    万鄂湘主编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死刑裁量:刑事类》的案例研究,准确抓住案例的核心点,鞭辟入里,富于创新,析案思路清晰敏捷,不但透析了案例中的法学原理,还能进一步引申新理论,发现新问题,这就对实务工作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于同志,男,1975年生,安徽蒙城人,中国人民大学刑法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职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兼任北京市刑事侦查学研究会理事。曾供职于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中共北京市委政法委员会。独著《刑法热点裁判与规则适用》。《网络犯罪》,合著《刑事审判前沿问题思考》、《刑法适用与审判实务》、《经济犯罪新型疑难案例判解》、《经济犯罪名案精析》、《刑法案例选编》等著作十余部,在《法学研究》、《法学》、《人民司法》等刊物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先后获得中国法学第一届中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及全国法院系统第一届、第二届应用法学有奖征文,“姑苏杯”、“盛京杯”、“沈阳杯”学术征文一、二等奖等全国性科研奖励十余次。
展开
内容介绍
    《死刑裁量:刑事类》对刑事案例中的死刑进行了简要研究。当前,随着各种新类型案件、重大疑难等案件不断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在各地法院时有出现。例如,同是一个法院受理的案件,类似的法律事实,由不同的业务庭审理,适用法律的标准却不统一,甚至同一业务庭内不同合议庭对相似的法律事实也会作出大相径庭的裁判;不同法院之间也存在裁判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地削弱了司法的权威,降低了司法的公信度。统一司法裁判尺度已成为目前司法公正的迫切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核心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建立案例指导制度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二)被告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证据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应注意证据的审查判断。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出生登记制度,一些地区仍按农历确定生日,这样往往会造成生日日期的混乱。在认定某一犯罪人犯罪的时候是否满18周岁时,必须做到证据确定可靠;在证据相互冲突时,必须查明真正的出生日期,切不可草率断案。从实践看,认定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通常采用以下证据:
    (1)书证。书证包括户籍证明、出生证、防疫保健卡、学籍卡等,这些可以作为认定被告人年龄的依据。但实践中这些书证有时不能准确反映被告人的真实年龄,如有些地区医院发放的出生证明不规范;有些父母为了孩子参军、入学的方便,将孩子的年龄作相应的更改;有的申报户口时未按规定报公历的出生日期,而是申报农历的,这就带来了年龄认定上的差异。因此,在依据书证认定被告人年龄时,如有异议,需结合其他证据予以认定。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旦出生,便建立起防保档案,在什么阶段什么时间进行防疫,保健卡上会有如实的记载,所以,个人的防疫保健卡上记载的年龄通常是客观真实的。
    (2)被告人的供述及证人证言。在书证无法取得或书证存在瑕疵(如户口未及时申报或他人代为申报,可能造成年龄认定的差异)而无法认定时,可以依靠被告人供述及证人证言认定。一般来说,接生人员、与被告人同月出生的邻居的父母、被告人的父母及亲戚的证言比较可靠,如果与其他证据不相矛盾或有其他证据佐证,可以采信。
    (3)鉴定结论。随着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根据一个人生长发育的特定规律,对一个人的年龄作出准确认定成为可能。常见的鉴定有骨龄的鉴定、牙齿的鉴定等。鉴定结论能否确定刑事责任年龄,2000年2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高检发研字[2000]6号《关于“骨龄鉴定”能否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证据使用的批复》做了如下规定:“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年龄不明的,可以委托进行骨龄鉴定或其他科学鉴定,经审查,鉴定结论能够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可以作为判断犯罪嫌疑人年龄的证据使用。如果鉴定结论不能准确确定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年龄,而且鉴定结论又表明犯罪嫌疑人的年龄在刑法规定的应负刑事责任年龄上下的,应当慎重处理。”
展开
目录
1  死刑裁量的一般标准
2  无充分证据证实犯罪时年满18周岁的能否适用死刑
3  “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如何理解与适用
4  限制责任能力人犯罪如何裁量刑罚
5  犯死罪的聋哑人如何适用刑罚
6  适用死刑的犯罪主体应否有年龄上限
7  “能人”犯罪可否从宽处理
8  结果加重犯如何认定与处罚
9  间接故意犯罪的如何量刑
10  如何把握互殴与正当防卫的界限及其处罚
11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情节如何影响死刑裁量
12  如何确定雇凶者与受雇者的罪责  .
13  自首是否从宽处罚及其从宽处罚幅度如何掌握
14  提供间接线索由亲属协助抓获疑犯的如何认定与处罚
15  归案后主动供述公安机关不掌握的关键情节如何量刑
16  因被害人过错引起的案件如何量刑
17  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如何量刑
18  如何把握民事赔偿与死刑适用的关系
19  死刑案件中的退赃情节如何认定与处理
20  公安特情人员诱惑侦查的如何裁量
21  如何把握“留有余地判处死缓”与“疑案从无”
22  为泄私愤驾车冲撞群众的如何认定与处罚
23  以借款返息为名骗取巨额资金后拒不交代赃款去向的如何处罚
24  吸食毒品后出现幻觉杀人的如何处理
25  非直接致伤的故意伤害如何认定与处罚
26  绑架中对被绑架人实施伤害致其重伤的如何定罪量刑
27  为毁证灭债人户劫取债权人借条并致人重伤的如何处罚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