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解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314012
  • 作      者:
    曹康泰, 陈建民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解读》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监测台网统一规划与分级、分类管理、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地震监测台网的运行、海域地震监测与火山活动监测、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外国组织或者个人来华从事地震监测的管理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立法概况<br>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原法”)于1997年12月29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1998年3月1日施行。2008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原法的颁布实施,为推进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原法在实施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面临一些新问题,因此对原法进行修订非常必要。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人大、国务院对该法的修订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全面调查论证、深入分析研究,对防震减灾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完善。《防震减灾法》的颁布实施必将对推进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全面防震减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加有力的保障作用。<br>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立法概况<br>一、防震减灾工作概况<br>二、防震减灾的概念<br>三、防震减灾立法<br>四、法律修订的背景<br>五、法律修订的思路<br>六、法律修订的过程<br>七、新修订法律的框架<br><br>第二部分 法律制度详解<br>第一章 总论<br>第一节 防震减灾法的立法宗旨<br>第二节 防震减灾法的适用范围<br>第三节 防震减灾工作方针<br>第四节 防震减灾管理体制<br>第五节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br>第六节 防震减灾的社会参与<br>第七节 防震减灾标准<br>第八节 防震减灾的条件保障<br>第九节 防震减灾科学技术进步<br><br>第二章 防震减灾规划法律制度<br>第一节 防震减灾规划的体系<br>第二节 防震减灾规划的内容<br>第三节 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原则与要求<br>第四节 防震减灾规划的编制与修改<br>第五节 防震减灾规划的审批与实施<br><br>第三章 地震监测法律制度<br>第一节 地震监测台网统一规划与分级、分类管理<br>第二节 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br>第三节 地震监测台网的运行<br>第四节 海域地震监测与火山活动监测<br>第五节 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br>第六节 地震监测信息共享<br>第七节 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建设<br>第八节 外国组织或者个人来华从事地震监测的管理<br><br>第四章 地震预测预报法律制度<br>第一节 地震预测<br>第二节 震情会商<br>第三节 地震预报意见的统一发布<br>第四节 地震灾害现场监测与震后趋势判定<br><br>第五章 地震灾害预防法律制度<br>第一节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br>第二节 地震区划图的编制<br>第三节 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br>第四节 地震小区划<br>第五节 建设工程抗震设计、施工和监理<br>第六节 建设工程抗震性能鉴定与抗震加固<br>第七节 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br>第八节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br>第九节 抗震救灾资金与物资保障<br>第十节  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与应急救援演练<br>第十一节 地震灾害保险<br><br>第六章 地震应急救援法律制度<br>第一节 地震应急预案制定<br>第二节 地震灾害分级与事权划分<br>第三节 震后应急救援措施<br>第四节 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运行<br>第五节 震情、灾情等信息的报告与发布<br>第六节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br>第七节 地震灾害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br>第八节 国外救援队伍来华实施紧急救援的管理<br><br>第七章 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法律制度<br>第一节 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br>第二节 过渡性安置的原则<br>第三节 过渡性安置点建设<br>第四节 过渡性生产经营恢复<br><br>第八章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法律制度<br>第一节 恢复重建的政府职责<br>第二节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原则<br>第三节 建设工程破坏机理调查评估<br>第四节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br>第五节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实施<br>第六节 地震灾害现场的清理与保护<br>第七节 地震灾害善后处理<br><br>第九章 监督管理法律制度<br>第一节 政府及其部门的监督检查<br>第二节 专项监督<br>第三节 社会与公众监督<br><br>第十章 法律责任<br>第一节 法律责任概述第二节 政府有关部门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责任<br>第三节 违法建设地震监测台网的法律责任<br>第四节 破坏地震监测设施、观测环境和遗址遗迹的法律责任<br>第五节 未按照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监测设施的法律责任<br>第六节 外国组织或者个人违法从事地震监测活动的法律责任<br>第七节 未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抗震设防的法律责任<br>第八节 违法散布地震预测意见或者扰乱社会秩序的法律责任<br>第九节 迟报、谎报、瞒报震情、灾情信息的法律责任<br>第十节 侵占、截留、挪用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法律责任<br>第十一节 违反《防震减灾法》所承担的刑事责任<br><br>附录:<br>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8年12月27日)<br>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年2月11日)<br>地震预报管理条例(1998年12月17日)<br>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2001年11月15日)<br>地震监测管理条例(2004年6月17日)<br>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2008年6月4日)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