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治十年观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87521
  • 作      者:
    梁治平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法治十年观察》收录了作者近十年的短评与专论近六十篇。透过形形式式的案例、事件、论争、现象,重新审视十年来中国的法治进程与社会变迁,看法律建设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进展;法律与社会之间循着怎样的轨迹互动和演进;并就一个案例或事件展开,结合我国的法律进程,进行鞭辟入里的解析,从中可见法治建设有些什么变化,应当改变的又是什么。作者始终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法制建设的重要性,重申公民的权利与平等,更关注法律对于行动者的意义。文章精悍历练,针砭透彻,时时拓展人们观察问题的思路。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法治:一元还是多元?
  1997年年初,一名陈姓男子在广州某商场因未付款而带走商品被该商场按“偷一罚十”的店规罚款1200元,并留有认偷认罚字据。事后,该陈某以其并非偷窃而是忘记付钱为由要求商场退还罚没款项未果,遂以其名誉受到损害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商场赔偿。法院认为,该商场不具有法律之执罚权,因此,其所罚款项必须立即返回原告。同时,法院还判定,原告基于名誉受损而提出的赔偿请求,因为证据不足而不予支持。该案判决之后,引起舆论关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生于专家学者之间的一场争论。
  争论的一方是经济学家,其中一位认为,“偷一罚十”是民间惯例,自古已然,当然,它们并非法律,但却是顾客与店家之间的一种契约,对于双方都有约束力。此外,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它们是所谓非正式制度,是国家正式制度的基础和补充,应当允许其存在。相反,现在人们把法制的事全部归于政府,对民间非正式制度要么否定要么取缔,是一种对法律的迷信,其结果十分有害。具体就本案来说,店家利益没有得到保障,法院的判决倒绐人留下偏袒小偷、亵渎正义的印象。
  争论的另一方是法律专家,他们的意见正好相反:“偷一罚十”未必是什么自古已然的民间惯例,更不是当事人之间的契约;店家应当依法行事,法院更要严格适用法律。就本案而言,法院的判决并无不当,商场无权对陈某自行处罚,而只能将其送公安部门处理。这并不是主张对法律的迷信,而是要求法律应有的尊重。更进一步说,今天在中国,对法律的崇拜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展开
目录
自序
上篇
人类的法:千年回顾
法治:一元还是多元?
批评的界限
也说“民愤”
法治的危机
认真对待权利
法律的正义
再谈法律的正义
李逵的真面目
矫正的正义
“一块二官司”与诉讼成本
传统与现代性
什么样的法治?
两种法治观
法治和法律职业
宪政是一种文化
超越公、私范畴的财产
超越所有制的所有权
超越阶级范畴的人民
超越政治经济学的宪法
超越绝对权力的政制
没有市民社会的市民法典
徒法不足以自行
法官典的迷思
拾金不昧的美德和不道德的法律?
从讼师到律师
生命价值与社会正义
判决的合法性
沉重的“关系”
信息与安全
他们为什么不回报社会?
真实和假想的官民之争
请给我一个理由
“小产权”之大
自由裁量的合理性
管理之便与管理之路
行业利益与法院角色
“公处”的逻辑
要法治,不要运动
法律与运动
运动与法治
国际惯例
权力与责任
端午节属于谁?
城市的记忆和生命
抄袭的根源
大学为什么竟相更名
学者的荣誉感
何为学术腐败?
香港高校的优势
中国驾照

下篇
申冤与维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构法治秩序
被收容者之死——当代中国身份政治的困境与出路
名誉权与言论自由:宣科案中的是非与轻重
“一国两制”与中国的宪政制度建设
谁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法何为?——对《劳动合同法》的几点观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