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犯罪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65121
  • 作      者:
    宋浩波,靳高风主编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博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重点推出的精品教材的品牌标志。  “博学·法学系列”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高校的著名法学家和学科带头人领衔主编,由上述高校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辽宁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南昌大学、湘潭大学、兰州大学等政法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法学院选派的资深教授、副教授联袂参编,作者权威,阵容强大。在内容和体例上,既注重保留传统教材的精华,又力求有所突破和创新,是一套面向21世纪、反映我国当今法学教育最新状况的高品质法学教材。
展开
作者简介
    宋浩波,男,吉林省长岭县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刑法学专业犯罪学方向导师组组长,中国犯罪学学会常务理事,公安部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1995年被评为“金盾优秀教师”。196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律系,曾先后在华东政法学院、复旦大学、吉林财贸学院任教,讲授法学、哲学、经济法学等课程。1986年调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从事犯罪学教学。曾先后主持、参与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研究项目、中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2项,国家级学会项目1项。独著、主编、合著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代表性的专著有《犯罪学原理》、《犯罪经济学》、《犯罪社会学》,代表性的主编的教材有《犯罪学》、《犯罪学新编》等。在国家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代表性的论文有《论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犯罪学学科之考辨》、《试论犯罪概念的科学化》、《犯罪学学科论》、《论社会医学及犯罪学学科性质同其关系》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犯罪学》介绍了犯罪学的学科体系和基本理论,不仅吸收了国内外犯罪学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针对世界各国犯罪治理的经验和我国犯罪治理的实务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犯罪学》在章节的安排上,基本上遵循了我国犯罪学的学科体系,把全书分为五编:犯罪学导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对策论和犯罪类型论。犯罪学导论主要介绍了犯罪学的学科、犯罪学的发展历史、犯罪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犯罪现象论主要介绍了犯罪现象、犯罪行为、犯罪被害和被害人及当代中国的犯罪现象;犯罪原因论主要介绍了犯罪原因系统、犯罪行为的形成机制及容易导致犯罪的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犯罪对策论主要介绍了犯罪对策的理论和实践、犯罪预测、犯罪人预防、犯罪情境预防及被害预防的内容;犯罪类型论主要介绍了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毒品犯罪、经济犯罪、职务犯罪、青少年犯罪及有组织犯罪等几类典型犯罪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采取的相应的对策。<br>    《犯罪学》不仅是一本供教学使用的犯罪学教材,也是一部研究犯罪的学术著作和犯罪学研究的参考文献,书中许多关于犯罪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对解决我国的犯罪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编  犯罪学导论<br>    第一章  犯罪学引论<br>    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br>    一、犯罪学的概念<br>    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规律和预防、治理犯罪问题的科学,是人类科学认识犯罪现象和探索有效治理途径与方略的系统知识方面的学科门类。<br>    (一)犯罪学一词的由来<br>    犯罪学一词由“犯罪”和“学”两个词根所组成。“犯罪”表征侵害和危害的行为状态与性质。“学”表征相关知识的集合,它们组合起来表达的是关于犯罪方面的系统知识和学问。这一词汇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纳尔(PaulTopinald)在其1879年出版的《人类学》一书中提出来的。1885年意大利犯罪学家拉斐尔.加罗法洛(RaffaeIe Garofalo)用这一词汇命名了自己的相关研究成果,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犯罪学》。以后,许多同名著作和相关的专门学术会议、学术团体都广为使用,直至今日。<br>    犯罪是危害人类社会及人类社会渴望消除和根治的现象。为了预防和达到根治犯罪的目的,人类就力求对它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力求揭示它的本质、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与规律,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和途径。有关这些方面的知识,经过学者们的加工、创造、整理和丰富,并予以系统化,就构成和形成了有体系的犯罪学这门学科。<br>    (二)犯罪学的知识结构构成<br>    犯罪学的知识结构构成,遵循了一般学科知识结构构成的体系模式,并融入了自身的要素特点。所谓一般学科知识结构构成的体系模式,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即低层次的基本知识单元、按一定思维规律将低层次的基本知识单元凝聚起来组成的较高一级的知识单元、按特定逻辑程序将较高一级知识单元组合起来的条理化的知识单元。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犯罪学导论<br>第一章 犯罪学引论<br>第一节 犯罪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br>第二节 犯罪学的学科地位和性质<br>第三节 犯罪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br><br>第二章 西方犯罪学的产生与发展<br>第一节 犯罪学产生发展的意义及西方犯罪学研究的阶段划分<br>第二节 18世纪中期以前的犯罪学思想<br>第三节 18世纪中期以后的犯罪学<br>第四节 19世纪的犯罪学<br>第五节 20世纪的犯罪学理论<br><br>第三章 犯罪学的基本理论<br>第一节 犯罪学基本理论概述<br>第二节 犯罪生物学理论<br>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理论<br>第四节 犯罪社会学理论<br><br>第四章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br>第一节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概述<br>第二节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br><br>第五章 中国的犯罪学研究<br>第一节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犯罪问题的观点<br>第二节 20世纪前半叶犯罪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br>第三节 19/19年后中国犯罪学的发展概况<br>第四节 我国台湾地区的犯罪学研究<br><br>第二编 犯罪现象论<br>第六章 犯罪现象<br>第一节 犯罪现象概述<br>第二节 犯罪现象的规律<br><br>第七章 犯罪行为<br>第一节 犯罪行为的概念和特征<br>第二节 犯罪行为构成<br>第三节 犯罪行为的类型<br><br>第八章 犯罪被害与被害人<br>第一节 犯罪被害与被害人概述<br>第二节 犯罪被害人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和权利<br>第三节 被害入学及其产生、发展和主要理论<br><br>第九章 当代中国的犯罪现象<br>第一节 1949年以来我国的犯罪现象<br>第二节 21世纪以来中国的犯罪现象<br><br>第三编 犯罪原因论<br>第十章 犯罪原因及犯罪原因系统<br>第一节 犯罪原因及对其研究的意义<br>第二节 犯罪原因系统<br><br>第十一章 犯罪行为的形成模式<br>第一节 犯罪行为形成模式的内涵及意义<br>第二节 犯罪形成的主体要素:“带菌个体<br>第三节 犯罪形成的促进要素:“致罪因素<br>第四节 犯罪形成的催化要素:“催化剂<br>第五节 犯罪化学反应方程式各要素间的作用方式<br><br>第十二章 犯罪个体因素<br>第一节 犯罪个体因素概述<br>第二节 犯罪个体的生理因素<br>第三节 犯罪个体的心理因素<br><br>第十三章 犯罪的社会因素<br>第一节 犯罪社会因素概述<br>第二节 犯罪的宏观社会因素<br>第三节 犯罪的微观社会因素<br><br>第四编 犯罪对策论<br>第十四章 犯罪对策概述<br>第一节 犯罪对策的概念和内容<br>第二节 犯罪对策的理论与实践<br><br>第十五章 犯罪预测<br>第一节 犯罪预测的概念、特征、类型和原理<br>第二节 犯罪预测的内容、方法和步骤<br><br>第十六章 刑罚与犯罪的控制和预防<br>第一节 刑罚概述<br>第二节 刑罚的犯罪预防功能<br>第三节 刑罚政策<br>第四节 恢复性司法<br>第五节 罪犯矫正<br><br>第十七章 犯罪人预防<br>第一节 社会预防<br>第二节 个体的生物——一心理预防<br><br>第十八章 犯罪情境预防<br>第一节 犯罪情境预防的概念和发展过程<br>第二节 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和措施<br><br>第十九章 犯罪被害预防<br>第一节 被害预防概述<br>第二节 犯罪被害预防的对象<br><br>第二十章 当代中国的犯罪对策体系<br>第一节 当代中国犯罪对策体系概述<br>第二节 当代中国犯罪对策体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br><br>第五编 犯罪类型论<br>第二十一章 暴力犯罪<br>第一节 暴力犯罪的概念、特征及原因分析<br>第二节 我国暴力犯罪的现状和特点<br>第三节 暴力犯罪的对策<br><br>第二十二章 财产犯罪<br>第一节 财产犯罪概述<br>第二节 财产犯罪的成因<br>第三节 财产犯罪预防<br><br>第二十三章 毒品犯罪<br>第一节 毒品犯罪的概念和特点<br>第二节 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特点和原因<br>第三节 毒品犯罪的防治对策<br><br>第二十四章 经济犯罪<br>第一节 经济犯罪概述<br>第二节 经济犯罪的原因<br>第三节 经济犯罪预防与控制的对策<br><br>第二十五章 职务犯罪<br>第一节 职务犯罪概述<br>第二节 职务犯罪的防控对策<br><br>第二十六章 青少年犯罪<br>第一节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发展状况<br>第二节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br>第三节 青少年犯罪预防<br><br>第二十七章 有组织犯罪<br>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特征<br>第二节 有组织犯罪的现状、趋势和对策<br>第三节 中国有组织犯罪及对策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