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性自然:民法精神散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695834
  • 作      者:
    赵万一著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赵万一,1963年4月生,山东巨野人。现任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民商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上海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英国《法律与管理国际杂志》(ML—Th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Law andManagement)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民商法基本理论和公司法、证券法、竞争法。独立完成的专著有:《证券法的理论与实务》(1991),《中国竞争保护法律问题研究》(1996),《商法基本问题研究》(2002),《民法的伦理分析》(2003)。先后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现代法学》等杂志发表论文约90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法性自然:民法精神散论》分为民法基础理论、民法与宪法、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民法伦理、财产权制度四部分。主要包括论所有权的权能、论委托经营权、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我国民法应确立物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民法基础理论
    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型法律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法制建设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与转换经济模式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相适应,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法律观念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变革还远远赶不上经济生活本身的发展速度,别特是当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将我国的经济性质定义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之后,这种旧的法律意识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现象愈益突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法律观,已成为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建立新型的法律观是促进我国经济模式转换的必然要求
    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所确立的我国新型经济模式的雏形,将我国的经济形态确定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巩固改革的胜利成果,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在新旧体制的交替时期,两种体制同时并存,同时发生作用,由于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旧的体制则因丧失其原有的经济条件而在许多方面失去效力,这就使管理上势必会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真空”或漏洞。另一方面,就经济体制改革本身来说,其实质无疑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和既存利益关系的合理调整。只要进行改革,就必然要触动原有的经济利益关系,而新的利益关系的合理格局也不可能很快形成,从而会出现各种利益关系的冲突和矛盾,出现种种机会不均等现象。这些都需要通过法制手段加以规范。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民法基础理论
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型法律观
法律手段在经济运行综合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我国民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论民商法价值取向的差异及其对我国民事立法的影响
论民法的商法化与商法的民法化
对重构我国民事主体制度的若干思考
信用权保护立法研究

第二部分 民法与宪法、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对经济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重新思考
从民法与宪法关系的视角谈我国民法典制订的基本理念和制度架构
再论民法与宪法之间的关系
三谈民法与宪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 民法伦理
论民法的伦理性价值
契约自由与公序良俗
对民法意思自治原则的伦理分析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第四部分 财产权制度
论所有权的权能
论委托经营权
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民法应确立物权制度
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
财产权制度存在的基础
冷静而理性地看待物权法中的争议
论国家所有权在物权法中的特殊地位
从公权与私权关系的角度解读国家征收征用制度
论我国物权立法中的平等保护原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