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舆论调查之后的两年间,中日关系既得到了较大发展,也遇到了严重的困难。一方面,中日经贸关系发展较快,中日双边贸易额预计2006年将突破2000亿美元(未包括日本与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贸易额),有可能超过日美贸易额,或与日美贸易额难分伯仲。日本对华投资额在2005年继续保持较高增长,与日本对美投资的不断下降形成鲜明对照。近年来日本经济出现了稳定增长,不能不说这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日经济关系的不断加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事实再一次凸显了中日经贸关系互利互惠的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中日政治关系在小泉纯一郎首相任期内始终未见好转,这完全是由于小泉固执己见,坚持参拜靖国神社造成的,并且政治关系的不和谐已经开始影响到两国经济、文化等关系的发展。小泉之所以如此行事,并非如其所言乃“心灵问题”或“信仰问题”,而是其实行民族保守主义政治路线指导下的“亲美抑华”外交战略的直接反映。小泉以为采取对华强硬政策就能提升日本在美国东亚战略中的地位,因而不惜将对华政治关系搞僵。但小泉这样做的结果适得其反,他得到的不是美国的支持和认同,而是美国的不满和疑虑。与近邻国家不能建立和谐关系,注定了小泉的亚洲外交失败无疑。小泉应对其错误行为给中日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负责。
所幸2006年l0月8~9日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成功。安倍首相的访华,对于2l世纪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和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安倍上台后,吸取前任教训,努力打破中日政治僵局,其政治魄力和灵活性值得肯定。在竞选自民党总裁期间,他就多次表示“不再讲明是否参拜过靖国神社和今后是否参拜靖国神社”,就任首相后又立即表示继承1995年村山富士首相对殖民地统治和侵略表示谢罪的谈话和1993年河野洋平官房长官对“随军慰安妇”问题表示谢罪和反省的谈话,对东京审判、甲级战犯等问题的表态也有所进步,并表示要与中方开辟面向未来的两国关系。这一变化为中方采取呼应措施提供了可能。中方的呼应措施是,虽然安倍首相“不再讲明是否参拜过靖国神社和今后是否参拜靖国神社”,但只要能出现令中方作出首相不参拜靖国神社的判断的态势,中方就同意安倍访华,实现首脑会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