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帝王遗嘱:破译皇权的更替密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9062951
  • 作      者:
    何木风著
  • 出 版 社 :
    广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帝王遗嘱:破译皇权的更替密码》精彩片断:
  一个优秀帝王的政治遗嘱就是一个王朝政治在那一段时间的精彩呈现,或是山雨欲来,或是风和日丽,一切都取决于帝王所立遗诏的内容。遗诏不仅仅是帝王的几句话,更是他生前在指点江山时的智慧积累到最后时刻的突然迸遵发。
  可以说,任何一个优秀帝王的亲口遗诏其实就是本王朝历史的眉批,它以政治遗嘱的身份影响了这个王朝从它开始到王朝结束的每一刻。
  为什么皇帝的接力棒传递起来那么困难?
  为什么最优秀的帝王安排不了身后之事?
  秦始皇的遗诏被篡改与秦朝的短命,刘邦的遗诏与吕后篡权,
  宋太祖的遗诏与“斧声烛影”的疑案……
  青年学者何木风用文字细刀解剖皇帝的遗嘱与历史命门的死穴。
展开
作者简介
  何木风,男,生于七十年代。冲出传统的历史视野,善于用文学的笔调还原历史的细节,赋予往事生命的气息,赋予人物生动的个性。文风趋于评书,通俗而有历史韵昧,信笔由缰而尊重历史真实。现居北京。
展开
内容介绍
  皇权的传递做起来相当复杂,但说起来却相当简单。我们今天就是来说,因为帝制时代早巳经过去,谁也没有能力再来做了。人非神仙,孰能不死,若不是死于非命,每个人都会留下几句话给后人。大财主或许在身体健康、一切顺利时就对身后事有了专排,财产怎么分割,该给谁或者不给谁。总之,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对后人的担心或者是关心。我们把普通人临死之际留下的话称之为遗言或遗嘱。如果这个要死的人是帝王,那么,他的遗言和遗嘱就称之为遗诏。
  诏是专用于表示皇帝命令的字,遗诏就是皇帝在临死之前留下的命令。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帝王遗诏是尚书·顾命,这是周成王临死时要大臣召公、毕公在他死后辅佐他的儿子周康王,正因为此,后世又有把遗诏称为一顾命一的,同时也称接受遗诏辅佐新帝王的大臣为顾命大臣。
  中国几千年的帝制电,让六百多个帝王名列其中。但在这六百多个帝王中,真正留下遗诏的少之又少,或者说,经过深思熟虑留下遗诏,而遗诏对后世有大影响的帝王不超过三十位这除了许多遗诏被舌人出于某种目的篡改外,还有就是,许多帝王往往死于非命,或者她们只是庸碌之辈,考虑不了那么多,所以,他们的遗嘱不过是临死前贪恋人间的痛词。
展开
精彩书摘
  精心的准备
  就在汉武帝让人把一幅《周公负成王朝诸侯》的图画送给霍光不久,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他晚年最宠爱的钩弋夫人以总违背他的意思为由而打入冷宫。这个钩弋夫人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野史中,脑袋都是顶着“传奇”二字出现的。据说,她一生下来,手指就握成拳伸不开。到了该出嫁的年龄,汉武帝到来后,她的拳头马上伸展开了。汉武帝得到她后,十分宠爱。后来,这位传奇人物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刘弗陵。在汉武帝赐霍光图画时,这个孩子还不到十岁。
  聪明的人早已经看出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汉制,“皇太后至尊之号,天下一统”,权势极大。汉朝初年,吕后专权,把刘氏弄得灰头土脸,如果不是刘邦遗嘱的玄妙,恐怕刘氏天下早已改姓了。此时的汉武帝就快死了,他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考虑如何抑制这种情况的发生,只能采取最狠毒的计策:杀掉未来的皇太后,让汉初时的吕后乱政不再重演。
  紧接着,他又实施第二步,对分封王的镇抚。汉武帝时期,各个诸侯王虽然没有景帝时那么大的权力,但仍不可小觑。刘旦在太子被杀后给汉武帝写信,希望能进京为父亲分忧,汉武帝疑心顿起,把来送信的使者杀掉,又削其三县之地,以示惩戒,同时也对其他诸侯王发出警告。后元二年(前87年)初,汉武帝病得已经走不动了,但仍然在甘泉宫召见各个诸侯。虽然,这次朝会并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也没有什么重要记录,但它绝对不会是一次普通的、礼仪性的活动,而是武帝为镇抚诸侯王,使之认可后来他要立的刘弗陵为皇帝的一个重要措施。要知道,在这一年之前,汉武帝已经连续九年不曾接受诸侯王的朝见了。
  不久后,汉武帝觉得自己真的要离开人世了,就命侍臣起草诏书,立刘弗陵为太子,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第二天,下诏书命霍光为辅臣,同时命令金日碑、田千秋、桑弘羊和上官桀帮助霍光共同辅佐刘弗陵。
  几个人奉诏入见汉武帝,他们到御榻前下拜,汉武帝已经神志不清,说不出太多的话了。一代英雄生前曾征服了万里江山,临死前,却只占了一张床的面积,一动不动,想来让人伤心难过。
  几天后,汉武帝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九岁。
  托孤大臣虽然有五位,但真正的一把手却是霍光。在后来的日子里,五个人时常发生矛盾,最终引起燕王刘旦与上官桀、桑弘羊的叛乱。整个辅臣班底垮掉,还好,汉武帝精明,选择的第一辅臣是霍光,而不是其他几位。
  后人谈到这段历史时,说汉武帝是“晚而改过,顾托得人”,并且说,这一举措的正确性与长远性都被历史证明。后人认为,汉武帝没有走上秦始皇的老路,全在此。
  托孤之事,古已有之,但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到汉武帝之前就没有发生过。这里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第一,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皇帝很少,还没有皇帝可以碰到托孤所具备的一些条件和背景。第二,从意识形态上来讲,“托孤”只有在儒家“人性本善”的基础上才能做得,才可做得。汉朝在汉武帝前不过是秦朝的延续,儒家思想并不占主流。先期是法家,后来是道家。一直到了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后,汉朝才真正地推行起了儒家思想。第三,汉武帝这样做是迫不得已的。
  但是,汉武帝这种“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做法确实成功了。这从后来的历史可以得到答案,另外,当时的汉朝也有了这样的氛围。托孤最为著名的大概就是西周初年的武王托孤于周公旦。儒家的经典对周公辅政之事深信不疑又津津乐道,西周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被归功于周公的辅政,周公因此而成为儒家最为敬佩的古代圣人之一,成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化身。
  所以,汉武帝托孤霍光时,先是赐给他《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后来又在临终前明确嘱咐他“行周公之事”,可知此事既为现实所需要,又是援引古例。而这种情况若是发生在秦朝是绝对不可能的,或者说,就是发生在刘邦时代也不可能。但可发生在以独尊儒术为基本国策的汉武帝的身上,应当说有其思想上的必然性。它除了说明汉武帝本人深受儒家文化教化以外,还反映出当时西汉朝廷的政治及其社会生活深受儒家的影响。如果不是这样,汉武帝不可能想到这个托孤方式,即使他能提出,在他死后,当时的人们也不会认可这种方式。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论述一下中国自有皇帝以来的第一位皇帝和第八位皇帝的相通之处。第一位皇帝自然是秦始皇赢政,而第八位就是汉武帝刘彻,同时,他也是西汉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历史上经常说“秦皇汉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汉武帝的所作所为在许多方面很像秦始皇:秦始皇招神弄鬼,汉武帝也招神弄鬼;秦始皇想把匈奴灭绝,遣大将蒙恬发兵三十万打匈奴,长驱匈奴七百里,汉武帝也与匈奴势不两立,曾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三次发动对匈奴大规模战争,使匈奴退却一千多公里;秦始皇废藩置县,立严刑峻法,以残酷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则以“推恩令”削藩,任用酷吏抑制豪强和镇压反抗,动辄诛杀夷族,血流成河;秦始皇穷奢极欲,一建阿房宫,筑骊山墓,耗费无数,汉武帝也是荒淫享乐,劳民伤财,他在秦代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基础上大肆扩建,占地达三百余里,内有连绵的亭台楼阁和人工湖泊,蓄养着大批宫女歌优,直至武帝晚年,上林苑的土木工程都没有间断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强权控制思想文化,汉武帝则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有破有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成延续数千年的文化专制主义。
  两个皇帝所面临的形势竟然也惊人地相似。秦朝通过多年战争,实现统一,接着秦始皇继续他的大作为,国力已是强弩之末。汉朝到了武帝晚期时,也是国库空虚,乱民四起。
  但是,秦朝自秦始皇后二世而亡,汉朝自汉武帝后却又有中兴之气。关键就在于:秦始皇非但不懂得如何看清时势,更没有把遗嘱问题解决好,汉武帝恰好相反。
  汉武帝应该庆幸,多亏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刘邦从他那里汲取到经验教训,为汉朝的强盛做出了正确选择;汉武帝晚年虽然邯郸学步,但关键时刻,还是改弦更张,没有重步秦始皇的宿命。
  大汉王朝继续前行,但经过汉武帝的折腾,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展开
目录
秦始皇遗嘱:必将被篡改/1
秦始皇临死前的遗嘱,只有几个字。要公子扶苏来成阳参加他的葬礼,并将帝国军队交予蒙恬。可惜,这份遗嘱并没有得到当事人的实施。遗诏被篡改,也必然会被篡改。因为遗嘱的被篡改,而导致了大秦帝国的灭亡。个中原因自然有赵高、李斯与胡亥的谋篡,可最终原因,要归于秦始皇自己。

汉高祖遗嘱:永恒的刘姓江山/23
刘邦所立的遗嘱可谓环环相扣,百密无一疏。这两道遗嘱不但是汉初政局的直接反映,也是汉朝后来发展的指示灯。人事安排的遗嘱使汉朝刘氏江山得以稳固,而白马之盟,更是让刘姓江山延续了三百七十年。刘邦的遗嘱,有一小部分是对秦朝历史的反思,更大一部分是对当时形势的总结。

汉武帝遗嘱:生死关头的抉择/39
从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汉武帝的确不是庸才;但从大汉帝国的立场来讲,他则是一个最合格的祸害。和秦始皇一样,他在晚年犯下了无数错误,包括诛了自己的三族。但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并将后事安排得恰到好处。原因何在?一切都在于在他和大汉帝国的生死关头时,他本人的正确抉择。

刘备遗嘱:死马当做活马医/59
据刘备说,自己本是高祖刘邦的后代,但他比自己认来的祖宗相差太远了。不过,即使是不才者,但碰上了好运气,也能当上残山剩水的皇帝。在中国众多皇帝里面,刘备成为皇帝的那条路就很滑稽,做了皇帝后,他的行为更是与众不同。而他留下的政治遗嘱,更是让蜀汉政权生不如死。三国时代,他一直就是弱者,他立的遗嘱自然就是“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典型了。

曹操遗嘱:不谈国事谈生活/79
曹操始终不肯称帝,是因为不想成为众矢之的。他高明就高明在这里,而他的遗嘱更是高明。遗嘱中所列的一些琐碎事,让人总觉得他只不过是一个有着一亩三分地的老农。其实,他对接班人早已经做好了安排,遗嘱不过是一封对生活的感悟信罢了。从他的遗嘱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不是结论的结论:大一统下的皇帝不好做,即使是立遗嘱也要呕心沥血。反之,就很轻松。曹操就是证明。

唐太宗遗嘱:无可奈何下的决定/97
可以说,李世民的政治遗嘱以《帝范》为主干,以两辅臣为枝叶,以李治为水分,最终成长为一棵欣欣向荣的大树。大概最让他惋惜的就是,这棵树最终落入他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大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棵树并没有倒下。所以,李世民政治遗嘱的失误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武则天遗嘱:身死名灭/115
她留下了政治遗嘱,但等于没留下;也可以说,她没有留下任何政治遗嘱,但的确留下了让后人感慨万分的那句话:“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一个人临死前能放下一切才是真的放下,她明知道自己的遗嘱已经对后人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已经改朝换代,因为在唐帝国的男权社会,她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尤其是她什么都没有了以后。
其实一个帝王在为子孙计的时候,往往体现出了一种对人生的态度。武则天就是这样一个帝王,她的政治遗嘱完全可以当成一个深刻的哲理故事来看待。

宋太祖遗嘱:家法的幽灵/133
由于宋太祖死得太匆忙,所以只留下了一道政治遗嘱,就是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他之所以传弟不传子与当时宋朝的形势和他临死前的情形有很大关系,他希望弟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说,他把宋朝所面对的一系列难题留给了弟弟。并且立下家法,以此来监督后继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巩固赵宋王朝。由于这些作为,他在整个宋代史上留下了他对惯例的解释、他对事物的一整套看法和他的行政作风。

成吉思汗遗嘱:信仰与真理并存/155
成吉思汗留给后代的不仅仅是灭金方略,给元朝留下的也不仅仅是一个能征善战的领导人,他真正留下的是一种忠诚的信仰和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如果说,他的遗嘱是一盏为他后代前行指路的明灯的话,那么,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长生天”信仰与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就是一个日不落帝国的太阳,永远照着他的后代去肆无忌惮地征服四方。

明太祖遗嘱:最失误的政治遗嘱/173
朱元璋早在登基后的第二十三年就开始了后事安排,这个时候的后事安排就是血洗功臣,大封同姓王。这位农民皇帝在后事安排上似乎很矛盾,一方面,他挑选的接班人都仁义孝悌,并为接班人清除各种障碍;而另一方面,他却为接班人树立了一个最大的劲敌——燕王。临死前,他大概确实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遗嘱中讲明,不许亲王们进京吊丧。但这最终也只能是权宜之计。

崇祯皇帝遗嘱:遗嘱写给谁/189
崇祯临死前,给李自成,或者说给天下人留下了一道遗嘱。在末代皇帝中,这道遗嘱是非常有名的。原因只有一个:他被农民起义军所灭,自始至终都没有甘心过,他一直认为是大臣们在误他!而后来的许多士大夫也不甘心。因为他们看到了崇祯皇帝一直在努力,但他们或许看不到崇祯一直在给大明用反力。

康熙帝遗嘱:醉翁之意不在酒/211
有时候,选择接班人,未必就要准备充足,对目标考察多年。比如康熙皇帝,只需认准你寻找接班人的目的——皇权在自己人手中——就可以了。过渡阶段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过渡阶段的代理接班人也需要一定的素质,不可高,也绝不可低。这让我们想到了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
后记/22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