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起源——从“安然”到“雷曼”的反思:公司治理风险
1.2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1 研究背景
1.2.2 问题提出
1.2.3 关键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章节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启示
2.1.2 资源观理论
2.2 IT治理研究综述
2.2.1 IT治理概念与视角
2.2.2 IT治理构成要素
2.2.3 IT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
2.2.4 IT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
2.2.5 IT治理研究的不足分析
2.3 IT能力研究综述
2.3.1 IT能力概念
2.3.2 IT能力的构成要素
2.3.3 IT能力与企业绩效
2.4 企业绩效评价综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T治理要素分析与比较
3.1 内容分析法简介
3.2 研究过程
3.2.1 样本收集
3.2.2 确定编录单元
3.2.3 建立编码目录
3.2.4 文本编码
3.2.5 可靠性检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统计描述与分析
3.3.2 IT治理的核心要素
3.3.3 比较分析与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IT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案例性探索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理论预设
4.3 案例企业简介
4.4 案例分析
4.4.1 IT治理
4.4.2 IT能力
4.4.3 企业绩效
4.4.4 案例数据编码
4.5 结果讨论与命题提出
4.5.1 IT治理与IT能力
4.5.2 IT能力与企业绩效
4.5.3 IT治理与企业绩效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IT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建模
5.1 整合新制度主义与资源观的思路逻辑
5.2 IT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
5.2.1 制度环境与盯治理
5.2.2 IT治理与IT能力
5.2.3 IT能力与企业绩效
5.2.4 IT治理与企业绩效
5.2.5 IT能力的中介作用
5.2.6 IT密集度的调节作用
5.3 整体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5.3.1 整体理论模型
5.3.2 研究假设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IT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
6.1 研究设计与方法
6.1.1 问卷设计
6.1.2 数据收集
6.1.3 变量测度
6.1.4 数据分析方法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6.3.1 信度分析
6.3.2 效度分析
6.4 变量构面间相关性分析
6.5 中介作用的检验
6.6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6.1 整体模型初始构建
6.6.2 模型修正与探索
6.6.3 模型效应分解
6.7 IT密集度的调节作用
6.8 研究结论与讨论
6.8.1 实证研究的整体结果
6.8.2 结果解释与讨论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企业绩效导向的IT治理实施
7.1 影响IT治理实施决策的因素及关联分析
7.2 基于anp的IT治理实施决策分析框架
7.2.1 构建原则
7.2.2 网络层次分析原理与算法
7.2.3 IT治理实施决策分析框架
7.3 anp案例应用
7.3.1 案例背景
7.3.2 模型计算
7.3.3 结果分析
7.4 企业绩效导向的IT治理实施策略
7.4.1 主要参考工具及比较
7.4.2 典型IT治理机制
7.4.3 我国企业IT治理实施策略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理论创新与管理启示
8.2.1 理论创新
8.2.2 管理启示
8.3 局限与展望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调查问卷
附录C 题项变量的正态性检验
附录D ANP计算的超级矩阵
参考文献
英文人名翻译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