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工业共生体逆向物流规划与管理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063009
  • 作      者:
    张向东,马迁利著
  • 出 版 社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内容介绍
   《区域工业共生体逆向物流规划与管理研究》共分为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提出了研究的背景、动机、意义及主要创新点,然后对论文的基本内容框架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在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逆向物流在工业废弃物/副产品再循环、再利用方面研究的不足。第三章在对工业共生内涵及其实践形式和逆向物流概念及研究维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了逆向物流在工业共生体内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机理,并对引入逆向物流部门的区域工业经济系统进行了投入产出量化分析。第四章研究了区域工业共生体内的逆向物流渠道选择与评价问题。首先根据区域工业共生体内不同的工业共生结构,建立了有针对性的三种不同逆向物流渠道模式。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区域共生体发展的阶段性和持续性,将模糊群决策综合评价法引入具体企业逆向物流渠道决策过程。第五章研究了区域工业共生体内逆向物流网络的布局与优化问题。通过构造一个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把环境成本纳入考虑,使得逆向物流网络的布局和优化更具现实合理性。同时,为政府对区域工业共生体内再生材料的使用比率进行调节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依据。第六章设计了逆向物流链收益分配模型,以确定逆向物流相关主体间在非合作和联盟模式下的收益分配方案。第七章对本书的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全书研究的几个主要结论,并对未来研究加以展望。
展开
精彩书摘
  2.仓储过程中的环境成本
  仓储与运输创造物流的空问效用类似创造物流的时间效用,它是以改变“物”的时间状态为目的,从克服产需之问的时间差异获得更好的效用。然而正是仓储产生时间效用这一特点,导致了期间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黄贤金,2004)。当逆向物流系统把散布于工业区内的各种工业废弃物/副产品收集到一起,并在送往增值处理中心和废弃物最终处置中心之前储存于副产品收集中心时,这些废弃物/副产品会堆存占用土地,还可能会散发气味,飘扬粉尘,彼此间发生化学反应或发生堆存泄漏(渗滤液),从而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使周围的土壤、水质和空气降级,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3.增值处理过程中的环境成本
  逆向物流系统中的增值处理加工和一般的生产性加工在加工对象和程度方面是不同的,是废弃物资从上游生产领域向下游再利用领域流动的过程,为了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适应用户需要而进行的必要的加工,使工业废弃物资发生物理、化学或形状的变化,以增加工业废弃物/副产品的再利用价值。但是,不合理的增值处理方式,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加工过程中对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耗(本研究中主要考虑电能),以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增值处理加工方式的确定实际上是与生产加工的合理分工。分工不合理,本来应该由生产加工完成的,却错误地由增值处理加工来完成,由于加工技术和加工规模的不经济,使得资源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并产生过多的二次污染。
  4.包装、装卸和最终处置过程中的环境成本
  逆向物流系统中的包装主要是为了避免工业废弃物资/副产品在收集、运输、增值处理、再分销和最终处置过程中向外发生泄漏,但是这些包装材料本身也是污染物,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动机、意义和主要创新点
1.2.1  研究动机
1.2.2  研究意义
1.2.3  主要创新点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框图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框图
1.4  本章小结

2  逆向物流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2.1  逆向物流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生态伦理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2  逆向物流国外研究现状
2.2.1  历史起源和定义方面的研究
2.2.2  综合理论方面的研究
2.2.3  回收渠道方面的研究
2.2.4  定量建模方面的研究
……
5.3.4  进一步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区域工业共生体内逆向物流链上的收益分配·
6.1  非合作模式下收益分配问题与模型
6.1.1  模型描述
6.1.2  模型的精炼纳什均衡解
6.2  联盟模式下的收益分配问题与模型
6.2.2  算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书研究的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