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09.2009: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07357
  • 作      者:
    卢汉龙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卢汉龙,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社会学理论和发展社会学。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重点学科建设。在现代化与社会结构转型、社会指标与生活质量、消费文化与时间分配、就业与社会阶层、都市化与社区理论研究方面均有建树。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杜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康内尔大学、耶鲁大学和英国社会发展研究院等著名学府从事过讲学和客座研究工作。专长于社会统计与社会调查,并在组织社会调查、将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推广于决策研究方面有积极贡献,在国内外社会学界和决策咨询方面均享有良好声誉。同时也担任英国《社会学》(Sociology)杂志国际编委,香港《中国评论》(ChinaReview)杂志编委,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常务理事,中国城市国际研究网络理事等学术职务。目前研究兴趣集中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作为转型理论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美国康内尔大学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以及欧洲学者合作正在对中国转型中的综合理论问题进行深化研究。
    2001年起,负责《上海社会发展报告》的研究编写工作。这套蓝皮书系列的主要特点是每年选取一个和中国社会发展最为紧密的主题,以专家的视野、上海为题材总结发展的经验,探讨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发展的前景。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09)》认为,社会管理制度改革是社会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基本内容。2008年上海在社会管理方面面临一系列新的情况与问题,它们一方面促使整个管理体制发展完善,同时也提出了深化改革要求。从整个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路来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制新格局,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政府、社会、民众通力齐管的“管治”思路。它具有当代社会管理中不单纯依靠政府行政管理的管治理论的思想,使单纯一味的强权“统治”变为多元化的“善治”。上海在社会稳定管理、人口户籍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工作者职业化管理等方面不断地进行了创新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
    对于2008年上海在深化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度改革方面,《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09)》重点对公共住房和教育服务体制进行了专题研究。住房与教育是对民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的领域。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这两个领域的公共性问题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上海近期的发展,在公共住房和公共教育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和改革与发展中的瓶颈已经越来越凸显,有必要深入开展研究。同时,上海作为一个日益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大都市,公众在宗教生活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公共需求”的事实,对于政府如何提供制度性服务,如何发挥宗教团体、机构与信众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09)》也作了探讨。
    深化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上海近年来十分重要的政府民生工程。2006年以来,上海市政府连续出台或修订了多项社会保障政策。《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09)》对上海特殊困难群体、基本养老、医疗三个方面的制度改革现状,以及专门针对小城镇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创新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研究。上海社会保障系统的体制改革,一方面是对原有的系统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不断产生的新的需求。上海顺应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基本建立起了一个广覆盖、保基本、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09)》对上海在进一步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议:(1)顺应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进步,以医疗、教育、住房、养老保障等为突破口,继续建立健全完善的民生社会保障制度和资源公平分配的制度体系,让更多的人分享城市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相对公平、和谐稳定;(2)积极推动民生型社会事业项目的公益化回归(教育、医疗、住房、公交等),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国民福利体系;(3)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单位适应市场化的改革,全面激发社会发展潜力与活力,充实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交融所带动的社会部门的经济创造力;(4)培育并重塑民间社会组织的社会主体地位,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和符合国际大都市特点的城市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机制,形成党领导下,政府、市场、社会、公民间合作伙伴式的社会治理体系;(5)以基层社区民主治理为试点,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建立一个具有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化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和科学化、民主化、社会化、规范化的政府决策机制。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浦东开发开放、市场化转型期(1992—2002年)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目标,上海迎来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改革新契机,城市发展进入形态开发、功能提升、产业调整的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社会结构开始进入全面转型时期。在此期间,上海又开始面临新的社会稳定问题,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动拆迁安置政策
    1992年10月15日,上海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到本世纪末完成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目标,并提出“到本世纪末实现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70%”,全面启动“365工程”。为了有效维护动拆迁中的社会稳定局面,制定了以下相关政策①。
    第一,1996年上海市在行政管理上正式进行下放事权的重大改革,实施“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极大地鼓励了各区县自主进行旧区改造和动拆迁的积极性。第二,上海市政府拨出10亿元巨资补贴参与改造单位。第三,2001年10月,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修改后的《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此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在补偿安置中引入市场化机制,取消了补偿安置中的人口因素,以被拆除房屋的面积和价值为补偿安置标准。二是,实行货币补偿、与货币补偿金额同等价值的产权房屋调换、以被拆除房屋建筑面积为基础在应安置面积内不结算差价的异地产权房屋调换三种补偿安置方式。三是,加强了对拆迁行为的行政管理,在全市推行公示、信访接待、举报、承诺书、监管等拆迁管理五项制度,加强全社会对动拆迁工作的监督。
展开
目录
导论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动社会转型改造
社会管理制度:走向善治
上海社会稳定管理政策经验总结与创新策略
户籍制度与上海人口管理改革思路探讨
上海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状况
浦东深化改革中的社会组织成长与发育
上海共青团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枢纽式管理:以汶川地震为例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更好地满足需求
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改革与发展
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宗教活动场所的合理布局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住房保障制度
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研究
社会保障制度:从碎片化走向整合
上海特殊困难人群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上海养老保险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上海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评述
上海小城镇保险制度评析
上海综合保险制度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