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痛并快乐着——我们的单身生活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单身以及单身连带问题一直困扰欧美的社会学研究者,英国学者哈迪在《情爱?结婚?离婚》一书中用重要篇幅研究了单身者家庭后认为:单身已经成为欧美人一种不是婚姻的“婚姻”模式,选择单身的人数逐年增加,迄今为止这个数字已经接近青壮年婚姻人口的50%。统计表明,1965年至1975年,在欧美离婚率上升高峰期间,欧美离婚率10年增加了3倍,1996年美国单身家庭占全美国家庭总数的42%,1996年全欧洲单身人数为估计超过6000万,1996年,美国夫妻离婚对数是120万,是当年结婚夫妻对数240万的1/2。
以上数据似乎说明的只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单身问题,其实,单身现象不仅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非洲因为战争、艾滋病蔓延在过去的10年里已经造成了数以千万的单身家庭,而在亚洲,单身者家庭也在急剧增长。单身现象已发展成为一股世界潮流,来势迅猛,已经造成了对整个社会生态的不容忽视的影响。过去,我们认为单身是欧美国家的一种社会现象,认为中国单身者的生活方式只是极少数人的选择,或者只是人们从青年到成年的一个过渡性阶段,所以整个社会并没有将之当成一个需要重视的现象加以研究。现在,我们发现,我们在这方面处于惊人的无知之中,我们对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中的孩子的教育感到束手无策,我们对越来越多的单身者引发的社会行为系统的改变也处于盲视之中。本章,我们将研究中国城市单身者的生存状况。
他们——那些单身者——和主流社会融合在一起。表面看似乎没有独特之处,其实,他们和我们,生活态度和社会交往,以及其他很多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只有深入他们的生活,才可能发现这一点。了解他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娱乐和休闲,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思想,了解他们的理想和追求,一句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是我们这一章的写作目的。
第一节 做一个单身者好不好
绝大多数准备结婚的人可能都没有想过“结婚好不好”的问题,只是大家都结婚,似乎结婚就是天经地义的事,顺着这个惯性滑行,婚也就结了;而绝大多数的单身者却一定想过单身好不好的问题。开始调查的时候,我们设计“单身到底好不好”这一问题时,我们自己也感到困惑,在这个问题上到底是单身者更有发言权还是已婚者更有发言权呢?许多未婚的单身者并没有婚姻生活的经历,他们对婚姻生活的看法大多来源于想象,许多已婚者也同样没有单身的经历,他们对于单身的看法也一样是来自于想象。但是调查中我们发现,已婚者大多倾向于将单身者的生活浪漫化,将之想象得出乎意料地美好,而单身者大多倾向于将婚姻生活妖魔化,将之想象得特别黯淡。就此,我们认为上述两种人在此一问题上都没有充分的发言权,所以,我们也选择了有过婚姻生活经历的单身者来研究他们的观点。这些人,既有婚姻生活的真切体验,又有单身生活的具体感受,他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也许会有更为真实的内容。当然对于这部分调查对象,这里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个特殊的因素,他们大多数是在婚姻生活中经历了失败而选择单身,他们对婚姻生活的看法可能更为悲观,充满了个人经历带来的偏见。不管怎样我们尽可能让这个问题的回答在读者的眼里显得稍稍的客观一些。
一、居所——我想有一个家
贾文丽,女,50岁,未婚,上海人,医务工作者。
本来我是有房子住的,家里住房比较宽裕,旧房子改造的时候给我单独留了一间,地点很好,离市区中心很近。我没有再结婚的原因就是人们说的挑得太多了吧,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我很年轻的时候,家里成分不好,我是不容易找到好的对象的,我也不愿意将就着找一个,后来年纪大了这事也就耽搁了。父母亲头些年还总是挂在嘴边埋怨,后来也懒得提了。那间单独的小房我只是去睡睡觉,平常总是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年纪老了,希望身边有个人照料,而我也不习惯一个人单独点火做饭,就这么一年又一年地这么过着,外人眼里好像是和老人相依为命的样子,其实就是害怕孤独罢了。看着自己的同学和朋友结婚生孩子,孩子大了读书上中学上大学,觉得他们真是够累的,但是也觉得他们累得有乐趣。上班还好,有同事在一起谈谈天,一个白天一下子就混过去了。可是到了晚上,安置老人睡下了之后,一个人穿街过巷地往自己那一间小屋子里走,心里觉得好孤独。真是不想回到那里去,觉得屋子里冷清清的。老了之后,也有人给我介绍对象,当然是些老头子。看了好些都看不上,有人说我都这岁数了,还挑剔什么?可是我都这岁数了,一生也这么过去了,难道我还马虎着找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有些年纪大的男人听说我有一间小房子,地段又好,马上来了兴趣。因为他们原来的住房都让给儿子结婚了,媳妇就是很嫌弃家里有个老爸爸,变着法子往外赶。于是他们觉得找上我这个有房子的女人真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我才不上这个当,我这一生什么也没有,就是这么一间小房子,难道现在我还会拿这间房子去换一个将要死的老头子?我才不会干。
张普凡,38岁,吉林,记者。
我父母是个不大不小的官,房子早给准备好了,我们就是在那房子里结婚的。不过她离婚出国以后我再也没有想过结婚。后来单位分房,我又分了一套,当然也可以说是买。现在更方便了,平时上班下班住自己的那一套新房,周末回家住父母那边,两边都宽敞。据我所知,武汉最近几年,凡是有个好单位的不愁没房子住,比前十年强多了。当然如果单位不好,例如,街道民办单位,基层工厂什么的就差多了。我有个同学工作分在工厂,分房子时单位要的钱不多,只要6万就可以入住新厉,可是他拿不出来,因为工资低呀,一个月才三百来块,有吃的就没有喝的,管个屁用,还想买房子?想起来就为他觉得不值,都是一样的人,人家干活也没少出力,可是因为没有撞着一个好单位这一生就这么算是玩完了。你问我想不想再结一次婚?你认为有这么好的住房条件就是没有个老婆是不是觉得有些可惜?哪儿的话,房子跟老婆不是一回事。房子是死的,老婆是活的,例如,我那个前妻一出国就像放出了笼子的鸟儿,一下子飞得没有了踪影。所以我是不会再去结婚的。特别是我们做记者的,什么样的事没有看到过,尤其是采写那些市井新闻,婚姻家庭引发的暴力越来越多,相互杀起来跟血海深仇似的,还能叫是夫妻?我现在很好,有女孩喜欢我追我,玩玩可以但绝不深交,我有我的戒律,就是凡事先得讲好是两相情愿,没有什么磨磨蹭蹭拉拉扯扯的。我的住所虽然宽敞,但是我想一个人住,我不愿意让一个女人进来之后倒转来管住我。女人天生会这一套,先是妩媚动人娇柔无依,后来就阴盛阳衰反客为主。可能我这一生是不会结婚的了:一个人过很洒脱。有人说:“人家一家老小几代还没你一个人住的房子宽敞,你真是糟蹋了这套大房子。”我不同意这个观点,中国人天生就顾着家庭,好像我们这样的单身汉就不配过生活似的。人家美国的中产阶级一个人住那么一+大幢房子,有花园有游泳池的,人家过得蛮好,劳动挣的,谁也管不着,没有谁会觉得他们住着糟蹋了,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就不行?有的人到现在还叫嚷说什么让人们在生活上向低标准的人看齐(雷锋的话)。现在什么时候了?还低标准呢。人往高处走,都往下看齐,社会还能进步?
安东,35岁,北京,软件工程师。
来北京五六年了,自称“北漂”,别人叫我们高级打工者。从来就没有家的感觉,在京城没有家的感觉,春节回老家也一样没有家的感觉。在这儿合租住房,用去一月工资的1/5,独立睡房,但是早上上班前三个合租者得抢一个卫生间,为了上班不迟到只好早早起床,晚上下
班后经常加班,每天累得半死,人都说老板欲累死员工而后快。回到老家,父母单位分的那几间房,哥嫂侄儿一大堆挤着过,每次回家都得在客厅打地铺,年没过完就颠颠儿地往北京跑,家里人还以为这儿像天堂呢。
不敢找女友,起码的生存条件都还没有,哪里有能力养活一个家。当然想在北京买房子啦,难道老了还会回家乡的小城去?但是都知道,北京房价是天价,即使是贷款,天啦!20年看还不还得完。身边的朋友劝说,让我赶紧找一个和我一样浪迹京城的女友,两人合伙还贷总比一人欠贷强。我想这到底是找老婆还是找买房伙伴?房子和老婆搅在一起这事儿很麻烦,搞不好两样都没找对,那样可就惨了。
所以到现在还是单身,所以到今天还在看房不买房。等等吧。一是等房价再往下调,二是等是否能碰上一个合意的女孩。房子最终我是要买的,但是,老婆娶不娶就不一定了。没有房子实在难熬,没有老婆是可以过的。你看,我都老大不小了,前几十年都过了,后几十年照样能过下去。
展开
——加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