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这10年里,中国进入了高速公路发展时期,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积极规划与建设高速公路运输网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出行及运输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正从传统的铁路和内河航运向公路和航空发展。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在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质量上。这种基础设施投入上的差异加剧了地区和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要改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还应该从发展落后和贫困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人手。东、中、西部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巨大差异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巨大差异都决定我国各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都应当保持较高的规模。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避免过度竞争与过度投资。
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性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必须保持适当的超前性。由于交通基础设施作用的显现具有滞后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适度超前,以满足未来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客、货运输需求。从实证分析的结果看,目前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应考虑至少3年后经济增长的需要。虽然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部门应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规划,不能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而任意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免出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挤出效应”,也不能因为经济发展了,运输需求增大,而盲目地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经济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只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要按照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相应的投资政策,合理布局交通网络,优化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结构,分不同类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作建设规划,达到区域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存在滞后性,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不是立刻就显现出来的,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需要滞后一定的时期,因此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需要建立在对未来经济增长趋势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保持合适的度。
在短期内,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要,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则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很小。过分强调交通基础设施的作用可能导致片面追求建设规模、交通基础设施过快增长、运输能力过剩的问题.造成资源浪费,并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3.信息基础设施的供给与发展模式
(1)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代表着国民经济各产业技术的方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