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志中国:回望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第六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94748
  • 作      者:
    新京报社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新京报》创刊于2003年11月11日。作为《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一份具有广泛影响的新型时政类城市日报,根植北京,面向全国,放眼全球。<br>    《新京报》办报理念为“品质源于责任”,将媒体责任与新闻规律结合起来,以敏锐的视角、快速的反应、客观的报道、深厚的功力,持续推出重磅新闻和独立评沦,彰显法治与人文精神,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现代文明。<br>    《新京报》日均88版。报纸内容丰富多元,览尽时政、社会、国际、体育、经济、文化、娱乐、生活。创刊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多次被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媒体”、“中国最具成长潜力的媒体”、“中国最新锐报纸”、“中国最具新闻影响力的报纸”等,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日志中国(1978-2008)》是在《新京报》“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年度系列报道:30年日志中国”专栏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完成的。《日志中国》通过“全面解读+信息集成”和“漫画+老照片”的“小切口反映大事件”、“新视角揭密关键点”等独特视角,全方位记录、解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30年风雨征程,内容既涉及中央领导的重大决策,又与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充满睿智的“新观察”评论、“旧报新读”的温故知新、反映时代特色的当年广为流行的观念、事物或现象并配以生动文字和手绘漫画的“那时流行”、摘录30年来当天发生的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的“一日30年”,以当今视角对当时思潮的一种全新解读,既真实还原了当年的事件与人物,又突出对今日中国之影响,信息量丰富,观点独特,角度新颖,恢宏大气,珍贵图片,再现史实,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展开
精彩书评
    翻了一下案头的报纸,“日志中国”已出了几百期。一份报纸拿出如此多的篇幅、持续这么长的时间做一个专题,在现今中国报业中也算凤毛麟角,更为难得的是,以我们的才疏学浅末学后进,操作这样一个敏感、复杂而重大的题材,竟还能赢得上下左右的一致首肯,殊为不易。为此要感谢本报采编人员的职业精神和团队意识,特别是新闻中心的主力编辑记者们……希望"日志中国"不仅能够有始有终,还能为读者留下难忘的回忆。<br>    ——新京报社社长、总编辑  戴自更
展开
精彩书摘
    “朦胧诗”风行80年代重回“盛唐”<br>    1986年12月7日,成都“中国·星星诗歌节”进入第二天。<br>    一位诗人在场上演讲,台下有人高呼“诗人万岁”,全场响应。诗人们演讲结束,需要警察保护走出会场。人们在多个通道等着索要诗人签名,等着与诗人合影。<br>    一次,舒婷根本无法走出会场,几个警察架着她,另几个警察在前边开道。到了接她的车门口,人们高呼着“舒婷,舒婷”的名字,伸出无数只藤蔓般的手臂,几乎把她挤到车底下去。还是警察硬把她塞进车里。<br>    诗歌这一古老的文学形式,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以崭新的“朦胧诗”面貌,掀起滔天大潮。“朦胧诗”代表舒婷曾对媒体说:“那是诗歌的时代,现在就很难了。”<br>    诗人时代的“舒筋活血丹”<br>    舒婷本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在厦门长大。结束了几年插队劳动生活,1972年她返城后,进灯泡厂做了一名普通女工。如果没有1978年以后遍地开花的民间油印诗刊和小报,文学于她,也许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梦想。<br>    1978年,诗刊《兰花圃》上刊登了舒婷的诗。那是福州马尾区文化馆一本油印的诗刊。在福建师范大学工作的评论家孙绍振看到后激动不已,“这正是我在1956年一直想写但却没有写出来的诗”。<br>    孙绍振说,20世纪50年代他在北大读书时,就爱读阿拉贡、艾吕雅、洛尔伽、聂鲁达等现代派诗人的作品,因此初见舒婷的诗,并不觉晦涩难懂,相反,这样清新独特的诗句,使他感受到了艺术解放的强烈兴奋。<br>    “我确信,一个新诗的时代终于来了。”孙绍振说。
展开
目录
序始于1978<br>12月7日<br>朦胧诗潮◎“朦眬诗”风行 1980年代重同“盛唐”<br>新观察:朦胧诗:早春二月轰响的泥泞<br>民间记忆:我很反感“朦胧诗”标签<br>那时流行:“师傅”<br><br>12月8日<br>克拉玛依人火◎克拉玛依大火14年不能忘却的纪念<br>新观察:纪念它是不让它重演<br>民间记忆:孩子没了,背上有个大脚印<br>那时流行:傻瓜相机<br><br>12月9日<br>中央领导集体学习◎中南海掌声迎学者<br>新观察:专业化决策的催化剂<br>温故知新:十名老人送“法”上门<br>那时流行:海魂衫<br><br>12月10日<br>联合国反腐公约◎反腐公约淡判 中国“咬紧”引渡问题<br>新观察:对反腐公约理解尚有误区<br>温故知新:中国承诺不处赖昌星死刑<br>那时流行:蹦极<br><br>12月11日<br>中国入世◎龙永图:入世谈判15年,先扫障碍再讲条件<br>新观察: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与世界的双赢<br>那时流行:闪客<br><br>12月12日<br>下岗再就业◎摆摊学艺当老板一个下岗女工的三级跳<br>新观察:以用工市场化抵消下岗隐形成本<br>那时流行:从头再来<br><br>12月13日<br>可口可乐进中国◎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只准卖给外国人”<br>新观察:商业改变中国<br>民间记忆:第一次喝可乐<br>那时流行:散装酒<br><br>12月14日<br>变性手术◎开始做变性手术时“下不了手像犯罪”<br>新观察:面对多元化不要吝啬你的宽容<br>那时流行:《新概念英语》<br><br>12月15日<br>中央工作会议◎1978中央工作会议中国命运的转折<br>新观察:改革开放得益于民主空气<br>温故知新:邓小平的讲话初稿未定标题<br>那时流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br><br>12月16日<br>审计风暴◎25年审计路不再是风暴而是透明<br>新观察:让“审计风暴”回归理性<br>民间记忆:李金华谈审计<br>那时流行:助动车<br><br>12月17日<br>托福考试◎托福考试将客观题带入中国高考<br>新观察:托福考试搭建了走进世界的语言平台<br>民间记忆:辗转弄来美元报名考托福<br>那时流行:“雅思”<br><br>12月18日<br>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时代<br>新观察:伟大转折的开始<br><br>12月19日<br>人片登陆◎引进首部大片,被指“洋买办”<br>新观察:引进大片显示开放的胸怀<br>民间记忆:50元看首映,不敢告诉家人<br>那时流行:悠悠球<br><br>12月20日<br>澳门回归◎周南:我们让澳门回归提前11天<br>新观察:澳门:返家游子初长成<br>那时流行:《七子之歌》<br><br>12月21日<br>韩琨事件◎韩琨“无罪”第二职业从此合法化<br>新观察:给人才“松绑”造福社会<br>民间记忆:报社给了我最强硬的支持<br>那时流行:过家家<br><br>12月22日<br>人民币变革◎第四套人民币面世百元大钞重现<br>新观察:货币变迁记录历史和情感<br>温故知新:发行百元钞有人担心票子“毛”了<br>那时流行:绕口令<br><br>12月23日<br>移动电话⑩“大哥大”首次放号200多人凌晨排队抢购<br>新观察:交流方式转换  改变社会心理<br>民间记忆:大学4年从BP机到手机<br>那时流行:短信写手<br><br>12月24日<br>贺岁片@筹拍首部贺岁片  40多天赶出《甲方乙方》<br>新观察:人民不缺思想  人民需要娱乐<br>温故知新:贺岁片也会招反感<br>那时流行:冯氏贺岁片<br><br>12月25日<br>金融体制改革@30年金融改革:国有银行“商业化”破茧<br>新观察:金融垄断仍未打破<br>温故知新:交行试点打破“四大行”垄断<br>那时流行:布标广告<br><br>12月26日<br>《告台湾同胞书》 一封家书愁白发  骨肉分离六十年<br>新观察:当乡愁已成往事<br>那时流行:人造革<br><br>12月27日<br>无偿献血 无偿献血第一年,北京19人响应<br>新观察:无偿献血彰显公民美德<br>温故知新:血头吃血  医生吃血头<br>那时流行:跑步机<br><br>12月28日<br>恢复销售黄金饰品⑩黄金饰品恢复销售  “穿金戴银”重归民间<br>新观察:让平民拥有黄金  让百姓拥有财富<br>温故知新:为何出现抢购黄金饰品风潮<br>那时流行:假领子<br>……<br>后记不是告别的告别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