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贯彻中共全民抗战路线,确立以统一战线为中心工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军队抵御外侮的军事抗战,以及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对抗战的支持,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举国上下为之振奋鼓舞。抗日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面对战争转向长期相持的形势,日军不得不放弃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调整侵华的战略和策略。在军事上,采取以保守占领区为主的方针,减少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在政治上,把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同时,极力加紧扶持国民党内部的亲日派,推行所谓“和平”运动,力图分裂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诱使国民政府妥协投降。
与此同时,因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在欧洲,英国、法国因惧怕法西斯德国的入侵,与德国签订牺牲别国利益的《慕尼黑协定》,使法西斯侵略战争在欧洲迅速蔓延。在亚洲,英国、美国也企图策划“东方慕尼黑”,以牺牲中国利益求得与日本妥协,保存他们在中国和东南亚的既得利益。由此,对国民政府也采取过绥靖政策。在此背景下,国民党内投降、分裂、倒退活动日益严重。1938年12月,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降日本。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虽没走投敌之路,仍在继续抗战,但抗战立场却产生了动摇,逐渐持消极妥协的态势。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将政策重点逐步从对外转向对内,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方针,并通过了《防制异党活动办法》、《共党问题处置办法》等基本办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