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效用最大化理论,无论是在完全信息还是不确定条件下的分析,都服从于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即理性经济人假设。因而,在对产品服务化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中,多将消费者视为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据此理论,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完全受其对客观“成本—价值”的比较所支配。消费者在任何时间空间及任何类型的交易中,都可以对(产品,服务)的“成本—价值”做严密的定量化分析,即使不能定量化,也是逻辑合理地加以排序。这一过程显然要求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均是高度卷入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不仅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是复杂人,是自我实现人。在购买行为中,由“心理、个性、社会、文化”四大因素构成的消费者“黑箱”,决定了消费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在复杂的决策环境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多产生于真实的瞬间,是在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做出的。基于微妙的心理反应,面对产品服务化方案,消费者除了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合理与否,还会因购买目标、购买经验、对产品的信任、对服务的固有印象等个人特性而对(产品,服务)产生诸多偏离于经济人原则的选择。
因此,在产品服务化的设计中,企业不应将视野仅仅局限于这一解决方案,能够带给消费者多大的金钱节约,还应聚焦于消费者复杂的心理过程。尽可能用“真人”的思维,而非“假设人”的假想来分析鲜活的消费者。这样,才能发现产品服务化困境的原因,并从中寻求更优的解决方案。
二、设计“解决方案”:从独立要素到系统整合
按照企业的初衷,解决方案中的(产品,服务)是互补关系。二者组合在一起,必然能够带给消费者以更多的利益,从而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然而,从系统观的视角看,这一观点尚有可商榷之处。因为,作为一个(产品,服务)组合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既可能存在相互强化的作用,也可能产生相互弱化的副作用。因而,服务的增加并不尽然总是起到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效果。如果是产品和服务构成了一种正向的互补关系,那么随着服务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消费者从(产品,服务)的组合方案中将获得更高的效用。但如若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方案,在消费者看来有相互矛盾的地方。那么,服务的增加,就有可能会画蛇添足,反而会弱化消费者的购买愿望。因而,制造企业要想充分地挖掘服务化的利润空间,就不应将产品和服务看做独立的要素,而应关注二者的整合效用。特别注重二者的相互牵制关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