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领袖心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5413137
  • 作      者:
    陈竹友著
  • 出 版 社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人们常说:“领导者的心有多大,企业就能够做多大。”所以,人们通常认为,所谓领导者之“心”,指的是企业领导者追求卓越的野心、跨越竞争对手的雄心、坚持理想的恒心和实现目标的信心。但作者通过对《心经》的研读,领悟到人们平常所提到的“心”,指的只是欲望,是妄心;而佛教所说的“心”,指的却是真我自性。

展开
作者简介
     陈竹友,中国企业发展能力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中国企业基因战略管理理论创始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厦门大学、青岛大学等12所大学总裁班特聘教授,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合作嘉宾,《北大商业评论》、《中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徽商》等专业杂志专栏作者和特约撰稿人。著有管理专著《企业成长密码》。
展开
内容介绍
     卓越的企业管理者既要有超高的智商、情商和财商,还要有一定的佛商。
     佛教经典虽浩如烟海,但其精华都集中在了《心经》一书当中。《领袖心经》作者通过对《心经》逐字逐句地解读,将佛教思想中的精华深入浅出地分析开来,并将其运用到如何提高企业领导者领导力的实践当中。为迫切需要提升自身领导力的领导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认识自我、升华自我的途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领导者的成“佛”之路
     本章导读:
     众生皆“迷”,“悟”即成佛。
     佛教把执迷不悟的芸芸众生称之为“凡”,把参透实相的觉悟智者称之为“佛”。生活在“六凡法界”中的凡夫,因无法看清生命的本质而随波逐流,在痛苦的六道中循环往复轮回不止。只有智慧的觉悟者才能超凡入圣,立地成佛。
     凡夫的成佛之路,需要经历“四圣法界”的层层历炼和持续不断的自我超越,才能修成正果;而企业领袖的成长之路,除了需要超越“平凡”的能力、自我突破的勇气和追求“卓越”信念以外,还必须具备觉悟本质的“佛商智慧”和超凡脱俗的“佛商境界”。
     经题:《心经》
     经解领导力:
     心:真我、自性。——领导成就,是领导者自我境界和格局所决定的。
     经:距离目的地最近的路。——领导者必须找到一条能让自己和下属同时成功的路。
     领导感悟:普通的领导者,领导“人”;卓越的领导者,领导“心”。
     能成“佛”的领导者
     佛说:众生皆有佛性。
     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还没觉悟的佛。
     凡夫之所以叫凡夫,是因为凡夫没有像佛陀那样用般若智慧解脱自已,用无上正觉②参破实相③!
     32岁的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遥望夜空,深远的天幕上繁星点点。一颗最亮的星辰刺破黑幕,划过苍穹,像夜明灯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释迦牟尼沐浴着如梦的星光,当下开悟,立地成佛。他脱口而出说出了成佛后的第一句话:“奇怪啊,奇怪啊!世上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个不具有像星光一样灿烂的智慧,只是因为被种种假相的乌云迷惑蔽挡,才无法展现出真我的本性。”
     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降生在皇宫贵胄之门,成长于锦玉温柔之乡,享受着荣华富贵之养。但现实生活中永恒存在的生、老、病、死,和谁都无法改变、不可逆转的世间无常,让悉达多太子倍感迷茫。他试图寻找出一条能永离生死的解脱之道,达到超越轮回的生命涅槃。
     26岁的悉达多太子在深夜里悄悄地离开皇宫,他割断头发,进入茂密的丛林和苍莽无人的山涧修行解脱之法。然而,尽管他遍访仙人、刻苦精进,甚至苦修到每日仅食一麻一麦的极限,但是整整6年过去了,却仍然一无所成。连他父王派来暗中保护他的五个最为忠诚的侍从都对他失去了信心,离他而去。
     一天,受尽磨难的悉达多太子,改变了自已坚持6年的苦修方式。他走出丛林,用尼连禅河的河水洗净身上的污垢。他决定不再向身外求法,转而向内心寻找解脱的法门。他来到伽耶山上一棵高大的菩提树下,接受了一个牧童送给他的草垫,然后端坐在菩提树下,发下誓言:“如果再不能成佛,誓不离座!”
     经过7天7夜的禅思冥想,悉达多太子终于降伏心魔,打开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成佛之门。曾经对他失望并离他而去的憍陈如等五位侍从,听说太子成佛,重又回到释迦牟尼的身边,向佛陀忏悔,请求佛陀的原谅。释迦牟尼把这五位侍从收为弟子,他们五人成为了佛陀最早度化的僧侣,他们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批僧团。自此,佛教体系中最核心的佛、法、僧三宝全部俱足。佛陀的思想,也通过三宝广布天下、传播万方,成就众生离苦得乐的无上功德。
     “佛”,汉意为“觉悟者”,指修成正果的境界。成佛的人,也就意味着永远超脱了凡夫俗子的六道轮回。
     在佛的世界里,释迦牟尼为我们描绘了凡夫在这一生的生命结束之后可能去往的十个地方。并根据“苦”和“乐”的程度,把这些地方分成了十个等级,佛教称之为“十方法界”。
     “十方法界”依照从极恶到极善、从极苦到极乐、从极低层到极高层递进次序排列而成。最下面的六个法界,叫做“六凡法界”(凡夫层);从包括“声闻”到“佛”的四个法界,叫做“四圣法界”。越向上的等级越高,越向下等级越低。
     佛陀告诫众生,因果循环,六道轮回。人在一生中的所有行为,都将被累积成决定我们死后去往何处的“因”,并直接导致我们去往何处的“果”。
     凡夫不知因果,所以永远会在六道中循环往复。只有从进入第七位的阿罗汉(声闻法界的最高果位)开始,凡夫才会永远了脱生死,超凡入圣。
     佛法描述的“十方法界”结构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佛教“十方法界”等级示意图
     在佛教的理论体系里,愚痴的众生如果想要完成由凡入圣的全部过程,有时候需要经过千百亿那由他④世的劫难。而那些根器⑤猛利的佛家弟子们,却能在刹那之间顿悟成佛。两种差距的存在,并不表示众生生来的不平等。恰恰相反,佛陀告诉我们的却是“众生皆佛”,人人皆有佛性。两者之间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秘密就隐藏在我们的内心中!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有一次向达摩师祖请教:“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
     这段经典的对白,明确地告诉我们:凡夫与佛之间的界限,就隐藏在“空”和“有”之间!唯物者认为空有相对,佛教认为空有不二。只有认识二者之间的真有妙用,才能彻底解脱束缚我们心灵的铁链枷锁。所以,《心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不管是佛教的理论体系,还是释迦牟尼成佛之路的现身说法,无论在形式上、方法上,还是步骤上都在暗示我们:一个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至少必须跨越四道台阶,才能脱胎换骨、成就大业。
     如果把凡夫成佛的各个阶段,和领导自我修炼的成长阶段对应起来,一个普通的“凡夫型”领导,想要成长为“佛陀型”的领导者,至少需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如图1-2所示。
     领导者需要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凡夫之欲,领导者的动机
     第二阶段:罗汉自觉,领导者的修炼
     第三阶段:菩萨觉他,领导者的同盟
     第四阶段:佛陀正果,领导者的涅槃
     ……
展开
目录
自  序
前  言

第一章  领导者的成“佛”之路
众生皆“迷”,“悟”即成佛。
佛教把执迷不悟的芸芸众生称之为“凡”,把参透实相的觉悟智者称之为“佛”。生活在“六凡法界”中的凡夫,因无法看清生命的本质而随波逐流,在痛苦的六道中循环往复,轮回不止。只有智慧的觉悟者才能超凡入圣,立地成佛。
能成佛的领导者
第一阶段:凡夫之欲,领导者的动机
——领导者对现况的不满意和具有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强烈动机
第二阶段:自觉的阿罗汉,领导者的自我修炼
——领导者对目标的执著追求和坚持不懈地付诸行动
第三阶段:觉他的菩萨,寻找同盟者
——复制成功的模式,支持者越多,领导者的成就越大
第四阶段:求得正果的佛陀,领导者的涅槃
——凝聚团队,超凡脱俗的佛商智慧

第二章  菩提心,佛商领袖的心智模式
观世音菩萨站在大海边反问自己:“是谁听到了海潮声?是我吗?我是谁?”观世音菩萨通过反观自我、透视内心的智慧使自己觉悟成佛。领导者也应该不断地反问自己:“坐在领导岗位上的这个人是谁?领导是什么?是岗位、权力、地位或者名誉、威信的象征吗?领导的功能是什么?是决策、指挥、命令,还是对别人的影响力、号召力?领导者应该干什么?领导者的价值和功能应该如何体现?”
“我”不是领导者
自我,权力型领导者的心智模式
实我,能力型领导者的心智模式
名我,魅力型领导者的心智模式
圣我,慈悲型领导者的心智模式
无我,菩提型领导者的心智模式

第三章  三法印,佛商领袖的境界格局
“三法印”是佛教验证佛法是否正统的三大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的修炼程度是否达到成佛境界的准则。对于领导者来说,检验和衡量领导者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有三种“法印”,它们分别是:领导行为与领导定位、领导性格与领导风格以及领导境界与领导艺术。
三法印,衡量佛法的标准
诸行无常,领导行为与领导定位
诸法无我,领导性格与领导风格
寂静涅槃,领导境界与领导艺术

第四章  四圣谛,佛商领袖的成功之路
“四圣谛”是佛教理论中四种最基本、最核心的真理观。“四圣谛”的根本宗旨是“缘起因果”。领导结果也是由缘起因果所决定的,只有正确的领导之因,才能产生正确的领导之果。它具体体现在领导者的规划、决策、取舍和实施的过程与结果的因果循环之中。
四圣谛,领导者的“因”与“果”
苦谛,领导者的成败之道
集谛,领导者的规划之道
灭谛,领导者的取舍之道
道谛,领导者的成功之路

第五章  五蕴空,佛商领袖的团队打造
佛教理论认为,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为众生与生俱来的智慧无法正常显现;众生智慧不能显现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看似明亮的双眼,全都被色、受、想、行、识五种缠结不散的乌云遮蔽了,而领导者之所以无法实现团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也是因为不能突破笼罩在企业运营和团队管理外表的“五蕴”,不能了彻运营管理的本质真相。
领导智慧,被“五蕴”遮蔽的光明
色蕴,团队更需要系统管理
受蕴,团队凝聚力
想蕴,团队吸引力
行蕴,团队行动力
识蕴,团队知识管理

第六章  六波罗蜜,佛商领袖的智慧修炼
“六波罗蜜”是释迦牟尼提供给所有佛教徒得道成佛的六种方法和路径。只要修行者持之以恒地按照这六种方法潜心修炼,就一定可以到达彼岸,入圣成佛。佛商领袖也可以运用佛教的成佛法门修习心灵、感悟智慧,达到超越自我、卓尔不凡的领袖境界和成功彼岸。
领导者的“六波罗蜜”
布施波罗蜜,领导者的舍得之道
持戒波罗蜜,领导者的自律自觉
忍辱波罗蜜,领导者的自强不息
精进波罗蜜,领导者的进取不止
禅定波罗蜜,领导者的禅定修炼
般若波罗蜜,领导者的智慧修炼

第七章  般若行,佛商领袖的菩提路
释迦牟尼告诫众生:人的一生就是一次完美的旅行,人人都应该以“智慧”为舟,从当下出发,渡尽苦难,到达彼岸。通往彼岸的成长之路,叫做“菩提路”;用智慧通达彼岸的生命旅行,叫做“般若行”。企业经营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也应该是一次又一次完美的旅行。带领团队,实现理想的路途,就是佛商领袖的“菩提路”;用智慧成就自我、自渡渡人的领导行为,就是佛商领袖的“般若行”。
般若行,选择领导方法的智慧
八正道,孕育领导思维的逻辑
菩提路,启迪领导智慧的禅修
涅槃,从领导到佛商领袖的嬗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