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83349
  • 作      者:
    夏斯云, 张云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夏斯云,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主要研究成果:
    1、《论清末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对外经贸教育研究》 1994年第1期
    2、《袁世凯接受共和原因新探》,《上海师范大学报》94年第1期;
    3、《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史纲》,《中国近代史月刊》94年第5期;
    4、《民国时期的新型帮会——恒社》,上海人民出版社,承担第2章,1996年8月,《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1期 。
    5、《毛泽东思想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承担第2章。
    6、《在高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点、难点、结合点的分析与研究》,《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合作,获科教系统党建研究成果二等奖。
    7、《试论廉政文化进大学校园》,《思考·探索·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获科教系统党建研究成果二等奖 。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论》分专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贡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论》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与时俱进,可供党史及党政领导干部学习使用,也可供全国各高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使用作教材。
展开
精彩书摘
    所以,研究领袖在马克思主义本国化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领袖的作用,揭示其规律性,总结其经验教训,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时代化,社会主义不断接受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党的领袖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推动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
    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产生于对19世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针对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也针对不发达国家创立了东方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但也只是一种构想和预见。所以,不可能要求马克思为他百年之后遇到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这就客观上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现实化、民族化、时代化。这样才能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不断发展着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才不会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才能被现实的社会主义不断充实,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1.各国基本国情的差异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研究的视域是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其基本原理具有普适性。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没有给出适合各个国家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结论,更不是包医百病的普世良方。
    社会变革的现实性、多样性和经典理论的预见性、相对固定性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领袖作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思考
中国共产党早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论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本国化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
再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贡献
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探析
毛泽东对农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
张闻天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主要贡献
伟大的转折是如何实现的
党代会常任制: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途径
论西方自由派学者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定性研究
海外学者视野中的邓小平研究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
科学发展观:发展内涵的升华
论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观”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探索
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解读邓小平发展观的理论逻辑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和谐发展

第四章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现代化的三个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民族凝聚力研究
公正与友爱:和谐社会的两大“主德”
论“以人为本”核心的涵义及其发展观意义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开辟
中国特色科技现代化理论体系的若干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若干问题
论文化生态建设与文化和谐的逻辑互动
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哲理思考
构建和谐世界的探索与实践:三十年中国对外援助的发展历程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