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资本视角的农民工城市融合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88548
  • 作      者:
    季文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季文,男,1968年11月出生,先后于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副研究员。现供职于南京市人事局,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和南京市社科院特聘研究员。<br>    分别在《中国行政管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江苏社会科学》、《江汉论坛》、《农业经济问题》、《福建论坛》等多种核心期刊上发表各类学术文章二十余篇。<br>    先后获得中国博士后研究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研究基金。    <br>    先后获得第四届全国人事人才科研成果二等奖、2009年全国人事科研成果三等奖、第八届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第七届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优秀奖等七个奖项。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蜂”培养计划。<br>    先后独立主持各类省市软科学课题7项、参与3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随着社会科学发展的不断深入,理性选择范式开始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批判。第一,个人并不总是理性的。特别是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的质疑后,个人理性遭到后来学者的广泛批判。第二,个人并不总是追求收益最大化。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个人总会放弃利益,而形成合作关系。第三,制度和文化并不是均质影响人类行为的。不同的文化条件下,人们的行动具有选择性。总的来说,经济理性遭到的质疑,其起点都是经济理性忽视了社会性的存在。
展开
精彩书摘
    2.3.2.2 社会资本理论的基本假设和解释功效<br>    主流经济学的基本预设是——理性选择。这种方式是传统经济学分析问题的主要方式。理性选择方式继承了亚当·斯密著作中的一个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同时承接了马克斯·韦伯的“工具理性”概念,把分析个人在既定环境中选择和行动的动机作为范式的解释重点。理性选择包括以下几个假设:(1)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所谓的理性指的是个人有判断选择和行为的成本及收益的能力;主流经济学将理性的个人作为分析问题的起点。(2)理性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动机是实现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只要有个人理性,就存在实际收益计算的可能。(3)制度和文化是既定的,对所有个人的影响是均质的,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忽略。(4)个人被确定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者,所以冲突是整个社会的一种常态。与其他理论对手相比,理性选择范式在确立基本假设上,采用了“奥卡姆剃刀”的方式,把多余的问题全部去除,使假设简单明了,从而保证了整个范式解释的清晰和系统,成为解释各种问题的有力工具。<br>    随着社会科学发展的不断深入,理性选择范式开始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批判。第一,个人并不总是理性的。特别是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的质疑后,个人理性遭到后来学者的广泛批判。第二,个人并不总是追求收益最大化。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个人总会放弃利益,而形成合作关系。第三,制度和文化并不是均质影响人类行为的。不同的文化条件下,人们的行动具有选择性。总的来说,经济理性遭到的质疑,其起点都是经济理性忽视了社会性的存在。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言<br>1.1 研究缘起<br>1.2 研究问题界定<br>1.3 研究意义<br>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br>1.5 本书内容安排<br>1.6 研究创新与不足<br><br>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br>2.1 概念界定<br>2.1.1 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工<br>2.1.2 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br>2.2 西方劳动力迁移与社会融合理论研究<br>2.2.1 西方宏观劳动力迁移理论<br>2.2.2 西方劳动力社会融合理论<br>2.3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理论<br>2.3.1 社会网络理论<br>2.3.2 社会资本理论<br>2.4 社会网络、社会资本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研究<br>2.4.1 西方社会网络理论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研究<br>2.4.2 我国农村劳动力城市流动与社会资本关系研究<br>2.5 已有研究的不足和仍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br><br>第3章 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社会资本理论框架<br>3.1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基本要素<br>3.1.1 互动——社会资本形成的行动要素<br>3.1.2 距离——社会资本形成的前提要素<br>3.1.3 规范——社会资本形成的稳定要素<br>3.2 社会资本层次及其内在关系<br>3.2.1 不同层次的社会资本<br>3.2.2 不同层次社会资本的内在逻辑关系<br>3.3 传统中国社会的构成与特征<br>3.3.1 中国传统社会的微观构成与特征<br>3.3.2 中国传统社会的中观构成与特征<br>3.3.3 中国传统社会的宏观构成与特征<br>3.3.4 传统中国社会构成的基本框架<br>3.4 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社会资本理论框架<br>3.4.1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资本的形成背景<br>3.4.2 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社会资本理论框架的构建<br><br>第4章 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社会资本及其研究假设<br>4.1 转型时期农民工城市融合<br>4.1.1 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内涵<br>4.1.2 农民工城市融人的路径<br>4.2 转型时期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社会资本及其研究假设<br>4.2.1 农民工的宏观社会资本对其城市融合的影响<br>4.2.2 农民工的中观社会资本对其城市融合的影响<br>4.2.3 农民工的微观社会资本对其城市融合的影响<br><br>第5章 农民工社会资本状况分析<br>5.1 样本和数据<br>5.2 农民工的宏观社会资本<br>5.2.1 行政体制影响的宏观社会资本<br>5.2.2 地理区域影响的宏观社会资本<br>5.2.3 区域文化影响的宏观社会资本<br>5.3 农民工的中观社会资本<br>5.4 农民工的微观社会资本<br>5.5 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状况<br><br>第6章 农民工社会资本影响其城市融合的实证检验<br>6.1 研究方法<br>6.1.1 数据<br>6.1.2 变量测量<br>6.2 假设检验<br>6.2.1 农民工宏观社会资本对其城市融合的影响<br>6.2.2 农民工中观社会资本对其城市融合的影响<br>6.2.3 农民工微观社会资本对其城市融合的影响<br>6.3 结果讨论<br>6.3.1 对假设检验结果的探讨<br>6.3.2 进一步分析<br><br>第7章 本书总结与政策建议<br>7.1 本书总结<br>7.1.1 宏观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br>7.1.2 中观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br>7.1.3 微观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br>7.2 具体建议<br>7.2.1 对政府的政策建议<br>7.2.2 对各类组织的建议<br>7.2.3 对农民工的建议<br>参考文献<br>附录:农民工社会资本调查访谈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