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经济体战后经济发展丛书:战后经济发展之路(日本篇)》以时间为轴的编年史写法,思路清晰明朗,内容上面举出大量史实,一个国家能够保持世界第一,60多年,一定有他的理由。这本书中很生动地从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将美国战后独霸世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内容丰富精彩,绝对值得一读。对于计划经济,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在其著作《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中的概括是:“计划的整个综合思想,就本质而言,在方法上是理性主义的,结论上是国家干预主义的。”计划经济不相信自然演进,相反,它把各种资源和要素统统“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以便经济体系能依照有目的的制定且合理协调的政府政策朝着其所要求的方向运动。”保罗·萨缪尔森甚至一再预言,苏联的计划经济将会超过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然而,历史给出的结论却是,自由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加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繁荣和自由。计划经济的两个大本营——苏联和中国也都先后放弃了这个过于理想化的体制,转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人类深刻反省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得出的经验和结论。
展开
——1945年 在废墟上
“虽然美国战后对日本实行了扶持政策,但是在日本经济走上发展道路后,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动力却并非来自外部,诸多企业家和无数科技人员的努力才是推动日本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
——1966年 地价与伊奘诺景气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居安思危’的心态,那么就必将走向衰落,这是历史中亘古不变的规律。没有国家能够逃脱这个规律,日本很幸运地当了战后最典型的案例。”
——1991年 失去的十年
“资产泡沫和之后的经济萧条不仅让日本企业在痛苦中学到了专注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性,也让日本政府变得更加理性。”
——2004年 复苏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日本的历史,那么‘千年老二’可以说是最贴切的描述。日本从来没有站在世界的顶点来影响别国,即使其实现了经济飞跃后也无法摆脱‘经济强国、政治弱国’的地位。这就是日本的‘宿命’。”
——2008年 日本的宿命
“经济上并无精彩之处的日本正在为亚洲未来政治、经济的新格局做着精心的准备,而中国无疑是这一新格局中日本所需要面对的最重量级的‘对手’。一贯缺乏战略眼光的日本在美、日、中的‘三国演义’中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未来的新格局将会如何影响日本的发展?谁将成为新格局中最大的受益者?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正在上演,而答案只能等待时间来检验。”
——2012年 步步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