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447696
  • 作      者:
    杨国枢,陆洛编
  • 出 版 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杨国枢,美国伊利诺大学心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现任中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心理学系讲座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人的性格、社会行为及其变迁,主要研究课题如心理传统性、心理现代性、家族主义、孝道心理、基本性格向度、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及社会取向自我。采取本土化研究策略,一并在台湾、香港、内地及国际倡导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编著有专书二十余种。
  陆洛,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曾任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高雄医学大学行为科学研究所副教授、辅仁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工商管理学系/商学研究所教授。曾获“圈科会”杰出研究奖。研究兴趣主要围绕着压力、主观幸福感、“文化”、“自我”及职场健康相关的议题展开。策划编著有专书十余种。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两岸三地的当代华人社会中,人文学者率先开始讨论自我的课题,但社会科学对自我的研究则起步较晚,心理学对自我的探讨更是走过了从移植西方理论到开创本土化研究的曲折过程。不同于西方文化,华人的价值体系并不强调个人去控制环境、表现自我,或实践潜能,而强调人境融合、自我克制及顾全大局,因此,“自我”的研究必须回归到文化的脉络之中,始能发掘对理解华人的自我有意义、有启示的研究旨趣。《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为解析华人自我的第一本心理学文集,所收录的十一篇论文中,三篇从事华人自我的回顾性与概念性分析,四篇厘清华人自我的类别与成分,四篇探讨华人对其自我的综合与分项评价。由此观之,《中国人的自我:心理学的分析》的论说内容涵盖了华人自我心理学的主要范围,提供了有关华人自我的多方面知识。我们希望它能有效呈现过去十七年来有关自我的本土化研究成果,以使读者适当了解本土化的华人自我研究所探讨的课题、所采用的方法、所获得的结果以及所创发的概念与理论。我们也希望对华人自我有研究兴趣的读者,能参考我们以往的经验,在自己的研究中从事更好的实证分析,发展更好的理论系统。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回顾港台“自我”研究:反省与展望杨中芳
  第二节  “自我”作为“知觉对象”的研究
  一、“自我概念”的定义
  在“自我”这个大标题之下,最常被提出的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叫“自我概念”(self-concept)。西方学者对这个概念所给的定义很多,有的较宽广,有的较狭窄。一般是泛指一个人对自己个人自身的知觉(perception),它是一种把“自我”当做一个静态的对象(object)来看的结果。西方心理学家多数认为它是多方面的、有层次的及有组织的、稳定但是在不断发展中的,具有评价性而且是可以与别人分开来的(Shavelson,Hubner,&Stanton,1976)。
  在这个定义之下,“自我概念”很显然已经包括了“自我认定”(self-identity),自己对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确认;“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自己对“个己”存在的感觉及注意;“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自己对“个己”所做的好坏的评定。
  在“自我评价”概念之内,西方学者又将之细分为“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自己对现实真正自己的接受及赞许程度;“自我尊敬”(self-esteem),自己对自己的好的看法及评价;“自我注重”,自己对自己的关心及看重,不管自己是好的,还是坏的。
  二、“自我概念”的测量
  如果我们再详细研究一下用来测量“自我概念”的工具,就不难发现似乎所有“自我概念”的测量都隐含地只测量上述“自我概念”中的“自我评价”部分,虽然各量表所含有关“如何评价自我”的假设各不相同,甚至可以说它们测量的只是“自我评价”中的“自我尊敬”部分。下面就先回顾一下用以测量“自我概念”的工具,来阐明这一论点。
  在港、台的“自我概念”研究中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有四类,它们都是将西方现有的工具加以编译而成。这些工具原本都是依据西方学者对“自我概念”所持的一些理论所编制而成。港、台的研究也多半是应用这些工具来探测西方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人身上。
  1.多维度自陈式“自我概念”量表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是最被西方及港、台学者所用的一个多维度自陈式的“自我概念”量表。此量表为Fitts(1965)所编。中文译本有好几个,但以林邦杰(1980)的修订本最广为人知及采用。此量表的特点在于它并非笼统的探测“自我概念”,而是将这个概念分从两个大的角度来看。
  一方面从表面内容所包括的领域来看(简称内容),它将“自我概念”分为五大领域:生理自我、道德/伦理自我(以下简称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及社会自我。Fitts的理论是:一个人不一定在每一个上述的自我领域中都有相同的认识及相同的评价。因而,这个量表让研究者能更分化及深入的了解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的内涵。
  另一方面,这个量表就同样的题目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从“自我概念”的内部结构特性来看(简称结构)。这个量表探测了三个特性:自我认定(identity)、自我满意(satis faction)及自我行动(behavior)。自我认定指自己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确认;自我满意是指自己对自己现状的满意及值得接受的程度;自我行动是指在对自己感到满意或不满意后,所表现的应对行为。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简称田纳西量表)要求被测者用五点量尺表示他们是否同意(或不同意)问卷中所包含的自我描述题。它可以给每一个受测者一个总分,代表受测者“对整个自我的看法。得分越高,表示他愈喜欢自己、信任自己,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并且依此行事”(林邦杰,1980)。另外还可以有八个部分分数分别代表受测者在五个内容领域及三个结构领域上的得分。
  究竟田纳西量表是否真的能测出八种不同的“自我”特性,在西方发表的论文中也争论不已(例如,Lang&Vernon,1977;Roffe,1981,等)。不过,大多数学者都同意,这个量表只是测量了受测者对“自我”各方面的评价。究竟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否如此分化,则可能因人而异。
  再则,田纳西量表的总分代表一个人对自己的各方面评价的一个未加权的总和。理论上,一个人对自己整体的评价很可能并非对自己各方面“一视同仁”的相加的结果,而且,他对自己的各方面并不一定有同样深度的了解。而不同的人对自己在不同的方面可能有较深或较浅的了解。田纳西量表的计分方式,自然无法对这“自我概念”的特色加以测量。
  不管怎么样,田纳西量表将“自我概念”分成若干部分来测量,可以说是一种较深入的测量工具,因此得到许多研究者的爱戴。
  2.自评式形容词鉴定量表
  在港、台“自我概念”研究中常用的,属于这一类问卷的有两个。其中之一是“自我概念衡鉴卷”,这个问卷是由杨国枢(1974)编写,又称“自我接受量表”。“自我接受”主要是指个人觉得自己是否是有价值的(worthiness)。本量表分为两部分,其中之一要求受测者在142个描述自己特性的正、负形容词旁边填写下他们认为这些形容词是否贴切地描述了他们自己。另一部分是让受测者在53个类似的正、负特性形容词之后注明自己是否“已有”或“没有”这些形容词所描述的特性。
  前面部分的计分方式是将受测者认为自己有的好的特性数目减去他们自认为有的坏的特性数目,通称“自我接受(甲)”。这个数目如果是正的,而且愈大,表示受测者对自己的“自我概念”愈好。第二部分的计分方式是将受测者认为自己“已有”的好的特性加上他们认为自己“没有”的不好的特性,这部分称为“自我接受(乙)”。
  前者是一个相对的指标,它只是指出一个优点与缺点的净差异,无法从中测量一个人对自己优点及缺点了解的宽度及深度。后者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正面指标,但忽略了负面(缺点)的测量。同时,这两个指标也都有忽略加权的问题。
  另一个与上述的甲型类似的问卷是由郭生玉(1973)所编制的“自我态度形容词表”,记分方法也与甲型相似,故不赘述。
  此类形容词评鉴量表都是以个人内在特性为题目,则有忽略了“自我概念”中其他组成分子之嫌。除了人格特性之外,“自我概念”尚可能包括动机、目标、社会规范、信念等。我在前一篇的论文中曾指出,中国人的“自己”可能对自己本身的人格特性等并不敏感,反而是对自己的角色及社会对角色的期望比较敏感。因此,我怀疑这一类的测量工具是否真正能测量中国人的“自己”。
  3.自陈式“自我态度”量表
  这里以郭为藩(1972)所编制的“儿童自我态度量表”及“自我态度量表”为主。郭氏的理论将自我概念定为“个人对自身形象与有关人格特质所持有的知觉与态度”(郭为藩,李安德,1979),所以此论的自我概念可以说是一个人对“自我”所持的一个总的好的或坏的态度。我对这一类量表的评价如前面第(2)类,故不赘述。
  4.自陈式“真实/理想自我谐和度”量表
  这一类的量表是先由受测者就一系列的描述自己的自陈题或形容词,按它们描述自己现状贴切的情形填答一次,称为“真实自我”(actual self)。然后,再由他们将自己认为自己在这些题目上所想要或喜欢达至的状态再填答一次,称之为“理想自我”(ideal self)。自我的谐和度是由后者减去前者,再加总每题的得分而求得。这个量表背后的理论是“自我概念”愈好的人,自我谐和度应该是愈高,亦即“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差距愈低。杨国枢(1974)的“自我概念衡鉴卷”也有包括对这种自我谐和度的测量。
  此类量表的最大缺点是受测者对“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评价,往往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的。因此,“自我谐和度”可能是自我良好的人的一种反应,而非自我良好的原因。这类指标除了有忽略加权的问题外,它们在计分方法方面也显示不出谐和度在各种特性的差异。一个在谐和度上得低分的人,可能是在每一个特性上皆与“理想自我”有中等的差异,也可能是在某几个特性上与之有较大的差异,而在另一些特性上则没有差异。这两种情形,固然得分相同,但是心理的差距可能很大。
  上述这四种不同类型的量表都是用得分的多寡来表示一个受测者“自我概念”的“好坏”。得分高者并不表示这个受测者对自己认识多、认识深,而是评价好。得分高代表受测者觉得自己是好的,有价值的,而觉得自己好的原因则因量表背后的理论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是因为自己的优点多过缺点,有的是因为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面的认识及态度,也有的是因为“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有紧密的配合。
展开
目录
绪论 从自我心理学的研究中找回自我
第一篇 华人自我研究的反思与理论建构
第一章 回顾港台“自我”研究:反省与展望杨中芳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自我”作为“知觉对象”的研究
第三节 “自我”作为一个“行动主宰者”
第四节 对“自我”研究的反省
第五节 结语

第二章 试论中国人的“自己”:理论与研究方向杨中芳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对“自己”的构想
第三节 社会教化
第四节 中国人“自己”的特色
第五节 中国人“自己”研究应该努力的重点及方向
第六节 结语

第三章 华人自我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观点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华人自我四元论的建构
第三节 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检验
第四节 综合讨论

第二篇 华人自我的多元展现与统合人我关系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现身
第四章 人我关系之界定:“折衷自我”的现身陆洛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暂时的结语:“折衷自我”的现身

第五章 当代华人的传统与现代双文化自我:其现身、组成与变迁
第一节 传统华人自我的概念内涵
第二节 西方自我的概念内涵
第三节 华人双文化自我的现身
第四节 华人双文化自我的组成成分
第五节 华人双文化自我的变迁
第六节 有关华人双文化自我的实证证据
第七节 关于双文化自我后续研究的建议

第六章 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自我实现观:概念分析与实证初探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何谓自我实现——观念分析
第三节 台湾大学生的自我实现观——实证初探
第四节 暂时的结语:自我实现的多元可能
第五节 回首来时路:理论与方法的反思

第七章 社会取向自我实现者与个人取向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概念分析与实证衡鉴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篇 华人的自我评价与自尊
第八章 华人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肯定历程
第一节 自我肯定历程
第二节 相依我与自我肯定历程
第三节 华人的自我肯定历程
第四节 实验一
第五节 实验二
第六节 综合讨论

第九章 华人的内隐自尊
第一节 正向自尊的需求
第二节 内隐自尊的兴起
第三节 实验一
第四节 实验二
第五节 综合讨论与建议

第十章 华人多元自尊的概念分析与量表建构:本土化观点
第一节 个人主义自尊与集体主义自尊
第二节 华人自尊的概念分析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第五节 综合讨论

第十一章 华人特质自尊与状态自尊的关系: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观点
第一节 自尊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第四节 综合讨论与检讨
结语未来华人自我研究的瞻望
附录
附录一华人多元自尊量表之做法说明
附录二多向度自我满意度评量表
附录三同侪提名排名问卷
附录四负面情绪评量表
附录五华人整体特质自尊量表
附录六华人多元特质自尊量表
附录七华人状态自尊之模拟故事问卷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