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提升维护稳定的能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542220
  • 作      者:
    谢志强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提升维护稳定的能力》从四个大的方面,即在发展中保持稳定、妥善处理。我国现阶段的不稳定因素、坚守社会公正理念和创建维稳长效机制等四个方面,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稳定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的论述。谢志强设计了《提升维护稳定的能力》的总体思路和框架,明确了层次定位和写作要求,并负责组织实施。参加《提升维护稳定的能力》撰写的人员较多,主要是因为有的研究内容是以课题组、调研组的形式出现的,如大学生就业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等。撰写《提升维护稳定的能力》的有谢志强、徐宜仁、苏和、王新陆、张伟、彭钊、陈云、潘嘉、邓旭娴、郭厚禄、姜飞云、陈菊红、张建国、张天文、吕鹏、谢秀莲、王双清、王维佳。在书稿的部分整理和人员联络中,陈云、彭军、邓旭娴做了一定的工作。
展开
精彩书摘
    上讲社会稳定是与社会的矛盾变化和发展相联系的,社会稳定被理解为社会各种矛盾相互协调适应,保持质的规定性;政治学上讲社会稳定是与社会动乱对应的,它主要是指政治体系对于社会矛盾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调适功能,能及时化解社会张力,有效控制社会不稳定因素;社会学上的社会稳定是指社会的一种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状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有序性、社会行为的规范性、社会运行的常态性、社会政策的连续性、社会基本价值观念的认同性、社会成员的心里共识与社会控制的有效性等。
    稳定可细分为多种形式:按社会文明形态区分,社会稳定有农业文明型稳定与工商业文明型稳定;依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方式划分,有经济基础主导型稳定与上层建筑主导型稳定;从与社会外部环境的关系区分,可分为开放型稳定与封闭型稳定;从社会发展目标看,可分为富裕型稳定与贫困型稳定,求生型稳定与发展型稳定;按社会结构划分,有群体本位型稳定与个体本位型稳定;从社会运行看,可分为竞争型稳定与平均主义型稳定;依社会控制划分,有内生机制型稳定与人为外控型稳定,自律型稳定与他律型稳定,人治型稳定与法治型稳定;从社会变迁看,又可分为变革型稳定与守旧型稳定;等等。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所追求的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人民在内的全面的、长期的、积极向上的深层次稳定。
    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果缺乏科学性,且左右摇摆、经常变动,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并存与交替,改革中决策指导上的失误;经济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或经济与社会、文化之间发展不平衡,也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在发展中保持稳定
第一节 要追求积极的发展中的稳定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主要的不稳定因素分析

第二章 妥善处理我国现阶段的不稳定因素
第一节 群体事件:标本兼治稳大局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求解当务之急
第三节 医疗改革:持续推进促医患和谐
第四节 农民工工作:统筹谋划重发展
第五节 社会治安:防微杜渐,正本清源
第六节 安全生产:重在落实责任追究
第七节 食品安全:主线是强化全程监管
第八节 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的新挑战

第三章 坚守社会公正理念,促进社会稳定
第一节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二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节 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第四节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夯实社会稳定制度基石

第四章 提升管理能力,创建维稳长效机制
第一节 提升管理能力,应对公共危机
第二节 改善民生是稳定的基础
第三节 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节 深入研究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节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实现维稳体制支撑
第六节 创新理念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附录 处理新疆“7·5”暴力犯罪事件的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