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时代的管理智慧:儒墨道法与现代管理》是由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栏目热播的管理学讲座——《儒墨道法与现代管理》的演讲稿编辑整理而成。《变革时代的管理智慧:儒墨道法与现代管理》主要探讨的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之百家争鸣,从表面来看好像是不同学派间的思想之争,但就其本质来看则是围绕如何构建未来社会的制度之争。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春秋战国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它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文化定型的时期。从经济上讲,这是公有经济向私有经济转变,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向个体家庭生产方式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从政治上讲,这是国家由间接管理天下的分封制向直接管理天下的郡县制转变,中央政府由松散的联邦体制向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转变的时期;从文化上讲,这是德礼思潮兴起,既讲“德治”又讲“礼治”,既讲强化政府又讲对政府加以制约的百家争鸣的时期。
第一章 为什么要研究“儒墨道法”
中国人没有信仰吗
当前社会有一种舆论,即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认真地探究起来,又有些不太合理。我认为就每个中国人来讲,都有自己的信仰。
信仰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导向,即更信什么、一般信什么、更不信什么。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但对于全社会来讲,却没有一种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导向,这就造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一旦碰到一个社会问题,不同阶层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是非标准,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社会的管理成本。我想,这就是当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原因。
如果说现代的中国人没有信仰,那就意味着以前的中国人有信仰。那么,为什么过去的中国人更有信仰,现代人却普遍没有信仰了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以前,中国社会普遍穷,发展就是硬道理。只要能发展,能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全国人的思想就高度地一致。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前,党中央对社会的宣传教育基本是两句话:一句话是“一个中心,两
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另一句话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只要能发展,能富裕,就能让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社会组织的资产规模大了,内部一定会分出几个阶层。有了不同的阶层,自然就有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人没有信仰”的根本原因。
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利益,自然就有不同的价值观,就是说社会成员之间出现了价值观的分裂。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价值观,就使得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受到限制。加之每个人的交流都有范围的限制,这样也使得随着组织资产规模的扩大,组织内上下左右不可能像过去一样充分地交流。本来不同的阶层就有不同的价值观,交流的不畅又导致思想隔阂的加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随着经济生活的蒸蒸日上,随着企业、组织的资产规模的扩大,人们的自信心越来越强。人不自信干不好工作,人太自信了又会蔑视他人,犯错误。经济不发达的时候,每个人的力量都小,都依赖于别人帮助自己,而要让别人帮助自己,就必须让别人高兴,那就必须研究让别人高兴的是什么,让别人不高兴的是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信心增强了,人们觉得不依靠别人也能维持个人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动力想办法让别人高兴,人们更多地会看别人的弱点,看自己的优点,这样又导致组织内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大大加深。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人富裕起来后,却出现了新的社会矛盾的原因。过去,发展就是硬道理,只要发展,中国人民的思想就高度团结。而现在恰恰是发展起来以后,出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价值观的分裂。
可以看一看我们周围的社会现象:家庭穷的时候,天天闹离婚,天天离不成,这是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支持。随着家庭资产规模的扩大,每个人的自信心都增强了,感到不需要依靠别人了,结果,离婚率就大大地提高了。合伙人刚刚开始创业时,往往高度团结,但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却往往会散伙。这是因为组织一旦做大了,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就会高得出奇。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现代社会矛盾的体现。
儒墨道法四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发
尽管儒墨道法四家思想产生在两千多年以前,但是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非常大的启发。
儒家代表的是职业官员(职业经理人)的价值观,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讲话;墨家代表的是普通百姓、普通劳动者的价值观;道家代表的是不得志者、隐士的价值观;法家代表的是投资者、执政者、领导者的价值观。
一个社会,可以说就是由这四种人组成的——领导者、职业官员(职业经理人)、普通劳动者、不得志者。不同阶层的人想的肯定不会一样,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嘛。我们现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呢?每个人自信了,都倾向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那么,当老板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员工身上,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员工时,员工能做到吗?这样是不是就增加了组织内部的矛盾冲突?员工也倾向于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老板的身上,老板能做到吗?用各自的观点看问题,大家互相都看不顺眼,社会矛盾自然就加剧了。因此中国人现在的问题,不是吃不上喝不上的问题,恰恰是吃饱了喝足了,人变得自信了,倾向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的问题。
我讲两个小故事来让大家感受一下今天社会中的矛盾。
北京有一位企业家,曾在北京大学企业家特训班读过书。几年前他邀请我到他的企业参观。午饭后,我和他、他的太太,还有若干个副总经理、部门经理一起走回到他的厂区。部门经理、副总经理走在前面,我和他以及他的太太走在最后。厂区里边有一把铁锨横躺在地上,部门经理、副总经理走过之后视而不见,没有把铁锨捡起来放在一边。那位总经理看到了,把这把铁锨捡起来放在一边。总经理的太太就有感而发,对我说:“周老师你看,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啊,怎么素质这么低呢?难道就我家老白(她的丈夫姓白)看得见吗?难道别人就看不见吗?”
素质太低了——中国的很多企业老总对员工往往有这种看法。我对这个老板的太太是这么讲的:你也用不着生气,本来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用你的眼光来看待他,当然什么都看不惯了。你换一个眼光来看,就什么都看得通了。你家老白为什么会把铁锨捡起来?因为你家老白把所有的身家性命都投入到这个企业里边,这个企业和他是血肉相连的关系,他不关心谁关心啊?他自然应该全身心地关心。而副总经理只投资30万元,人家在别的地方还有投资。你说他对这个企业应该关心多少啊?部门经理呢,只投入了10万元,更多的钱投在别的地方。你说他对这家企业应该关心多少啊?工人呢,只投入了一天8个小时的劳动。他的精力应该投入多少啊?工人看到了这把铁锨却没有捡起来,应该说这是他的不舍理性。但是,你不仅要看到他的不合理性,还要看到合理性。那么他的合理性在哪里,不合理性又在哪里呢?我们现在没有一个人能单独地生产一个产品,必须大家共同努力才能生产出一个产品。产品卖出去以后,才能进行内部的分配。因此,我们必须有命运共同体意识,树立以厂为家的观念。当然,你要让工人做到以厂为家,从企业方面来讲,必须创造以厂为家的氛围,让工人在这个工厂里有利益,同时又感受到温暖,然后,他才能做到以厂为家。
这个故事说明了老板是如何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员工身上去的。你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当然是越看越不顺眼。
要讲的另一个例子可以让我们看到工人、普通人是怎样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领导者、老板身上去的。
几年前,我到山东日照去,当地一家企业的一位车间主任对我讲,某某人有五套房。假如说十年前讲一个人有五套房,纯粹是羡慕的口气,哪怕他是通过歪门邪道赚来的钱。可是十年后社会的观念变了,讲另一个人有五套房子,有羡慕的成分,更多的是嫉妒、眼红、不服气。
中国人讲究听话要听音,敲锣要听声。不能一个人讲什么你就信什么,要听出那些用文字不能表达的东西。我听出他的不服气了。我跟他讲,你也不要羡慕这个人有五套房,根据我的生活经验,根据我和这些老总、老板的接触,我的看法是,越是房子多的人越不在家里住。越是钱多的人越没时间花钱。为什么?因为他要挣五套房子的钱,他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他需要多大的市场?他需要经常和这些市场保持紧密的联系,而他的精力是有限的,给市场的时问多了,留给自己的时间还有多少啊?他经常出差,四海为家,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他哪有时间留给自己玩啊。这就是房子越多的人越不在家里住的原因。同样,越是钱多的人越没有时间花钱。我见过不少老板,裤子一买买五条,西服一买买两套。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有钱,另外一方面,他的时间成本很高啊,他的时间有限呀,他没有时间精心地挑选,只能碰上了就买。因此,越是钱多的人越没时间花钱。毛泽东曾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干革命总得有牺牲啊。“三高”、糖尿病都得了。我在北京大学企业家特训班教书的时候,遇到过四五个三十多岁就得了糖尿病的老板,每顿饭前先吃半小碗药,等把药吃完了,还能吃多少饭?一天得吃四五顿饭,因为每顿饭不能吃得多。
我对那位车间主任讲,尽管你挣的钱没有他多,但是你的时间很多啊,你能跟老婆孩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另外你的身体很健康,跟他比较起来差不多,可能他还不如你。他也只有一个胃,他也就需要一张床,忙来忙去都是给社会忙的。这个车间主任听了我的话,说:“哎哟,看来干什么都不容易呀!”
这就是社会问题,大家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看待别人。在了解别人亏,才会明白:哦,别人是这个样子,看来干什么都不容易。因此中国的社会问题,不是吃不上喝不上闹出来的,恰恰是吃饱了喝足了的情况下,由于价值观的分裂,不同的阶层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而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去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