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农村变迁的符号表征:以云南为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5100422
  • 作      者:
    何明主编
  • 出 版 社 :
    民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发生了范围广阔的文化变迁,在中国,不仅汉族正在发生文化变迁,其他民族也正在经历深刻的文化变迁。少数民族在资源、教育、经济发展水平上,都相对不及汉族,因而其所发生的文化变迁,更值得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去关注和研究。云南地处中国的西南边疆。
    不仅有着26个世居民族,而且也有众多的跨境民族。就地理形态而言,云南不仅是云贵高原的一部分,也与东南亚山水相连,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不仅应该放到国家场域背景和学术传统中去理解,也应该放人到村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去考量。也正因为这样,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研究,不仅具有人类学学科的意义,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同时,从文化符号表征的角度来理解正在发生的变迁,使我们不仅可以观照到文化变迁的“表相”,也对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变化有所了解,从而增加我们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现实意涵的真实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纳家营的回族和中国的所有回族一样,是由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和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结合产生的较为年轻的族群。他们在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上都受制和
    沿袭着两种文化的血脉,其婚姻模式也如此,既有伊斯兰教宗教制度的成分,又有华夏汉民族婚姻的特色。
    新中国成立前,纳家营回族的婚姻主要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和教律来缔结,但也未完全抛开汉族的婚配形式。订娃娃亲、父母包办的情况较多,一夫多妻、纳妾现象也同时并存(极个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违抗。
    纳家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还是一个背靠大山、三边环湖的大村,交通非常不便。出村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沿马帮小道翻山,一条是乘用桉树自制的木船划行5公里左右到县城。特
    定的地理环境,使该村相对封闭,择偶的范围也基本上是在这个封闭圈中完成。由于环境的局限性和回族的重“面子”的心理,为了避免不成亲便成仇或认亲不成的尴尬局面,他们从汉族的婚姻形态中选用了“隔帘相亲”的做法。这种方法的主体不在当事人,而在当事人的父母和媒人。有的情况是,父母先为自己的子女相中了对象,请媒人出面来张罗。
    媒人在纳家营的配偶的选择和婚姻关系确立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媒人帮助认可和说亲,在纳家营回族穆斯林中被认为程序不清,会被村民另眼相看。另一种情况是做父母的自己心
    目中没有替子女找到合适的对象,完全由媒人代理。当然,青年男女自己相中,通过父母认可再请媒人出面说合的也有,但这种情况非常少,因为该村的回族父母都认为子女缺乏经验,对人的观察非常片面,特别是对家庭背景了解不够,他们选择的对象,多是从表面看人,婚后不一定会幸福。所以,父母先看中,再征求子女的意见者为多数。也许是由于该村的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汉文化影响的深远,村中家庭和睦,邻里之间少有摩擦,全村人在一日五次的清真寺叫拜声的宗教氛围中过着宁静的生活。长辈对小辈关怀备至,大多数小辈对长辈都非常顺从,一般情况下,长辈、媒人和亲朋通过掂量、比较后选择的恋爱对象,小辈都基本满意,只有个别家庭因父母与子女的看法不一致而发生冲突。
    选择对象在该村中称为认亲,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过程。简单的是父母为子女选亲,多以村中人为目标,这些与子女同龄的人都是在他们眼皮下长大的,谁家情况如何,心知肚明,不必花费更多的精神和时间去了解家庭背景。
展开
目录
导言:全球化与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变迁
第一章 传统婚姻家庭的现代走向:纳古镇的个案
第一节 择偶:多元文化的共同制约
第二节 结婚:双重文化的综合体现
第三节 角色:城镇化进程中的转型

第二章 村民政治参与的新型风向:可邑村的个案
第一节 理论回顾与可邑历程
第二节 可邑村村民政治参与的现状与特征
第三节 可邑村村民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可邑村村民政治参与的意义
第五节 可邑村村民政治参与的对策性思考
第六节 结语

第三章 社会文化转型的全景透视:大糯黑村的个案
第一节 村寨自然环境、建置历史与人口
第二节 经济生活与生产方式
第三节 物质文化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文化的变迁
第五节 精神文化的变迁

第四章 民族传统艺术的展演:大沐浴村的个案
第一节 多元复合的大沐浴村落文化
第二节 大沐浴村落旅游艺术展演的生成
第三节 艺术展演的建构途径与方式
第四节 展演艺术的呈现
第五节 民族艺术的当代境遇

第五章 村落传统仪式的文化转变:芭蕉箐的个案
第一节 传统仪式的村落语境
第二节 基督教信仰的传人
第三节 叫魂驱鬼仪式的消亡
第四节 人生礼仪观念的变迁
第五节 年节和庆典仪式的变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