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智慧100:消除烦恼的方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340530
  • 作      者:
    圣严法师著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虽然为了现实的生活,为了本能的需求,人是不能不争取生存空间的,但如果能在生存的过程中,多一些为他人设想的心,少一些为私利打算的心;多一些慈悲心,少一些怨恨心,自己的生存空间会更大一些。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一切境界,出于心造,源于心爱。心境烦恼,便处于火宅之中,心境清凉,便生于佛国净土。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如果迷恋生命,就会贪生怕死;如果厌倦生命,就会逃避责任。生命的可贵,不在于贪求一时的享受,死亡的价值是在于完成了奉献的任务。
  圣严法师从佛经中辑出100则偈语,用通俗的语言,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做了简明扼要的阐释,用以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帮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正确地对待生活,破除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
展开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3年出家修行,2009年2月3日圆寂
  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分支道场遍及欧、亚、美、澳各洲,门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
  举办多种杂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中、目、英文著作上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近四百万册,《信心铭》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宗教界精神领袖、教育家、慈善家、学者,长年在国内外为推动心灵环保、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遗余力
  1998年被《天下杂志》评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被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
展开
内容介绍
  用智慧破除烦恼,用慈爱和谐社会,用法语滋润心灵。
  圣严法师,台湾第一高僧,稳定人心的国力量,于2009年2月3日16时圆寂。本书是圣严法师从佛经中辑出的100则偈语汇集,用通俗的语言,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做了简明扼要的阐释,用以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帮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正确地对待生活,破除烦恼,获得内心的宁静。
  如何应对危机,圣严法师教导我们: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圣严法师弟子张国立、李连杰、朱德庸、林青霞、罗大佑等推荐。
展开
精彩书评
  圣严法师一生弘法利生,影响遍布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
  ——新华社2009年2月8日
展开
精彩书摘
  智者多闻
  “多闻”是博闻强记、博学勤学的意思。在佛的弟子中,多闻第一是阿难尊者,他只要有所听闻,就会牢记不忘,且能条理分明。此处所讲的多闻是指一方面经常追求新知识,一方面又不断地温故知新,对自身专业的知识要求深入,对各种不同领域的学问要求广泛,然后加以贯穿通达,自成一家的创见。不会读书的人,一旦多看了几本书,讲出来的话就可能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真正多闻的人,却能把各家各派的知识化成自己的学问,这才是智者。所以多闻可以确定自己的方向和志趣,不会因为看多了书反而迷失自己。
  明了自己思想的道路,确定努力的目标和处世的原则之后,智慧便会日日增长。智慧可以从读书而来,同时也会从体验中开发。若无体验,智慧欠踏实,不过是人云亦云,东扯西拉,不能成为与自己生命相结合的学问和见解。有了智慧才能像名厨那样五味调和百味香,高明的厨师能善用种种材料变化出风味独具的佳肴。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的风格,便不是真有智慧,也不能称为多闻。
  智者博解众义,有智慧的人都能一门深入,又能门门相即相容。不仅通达佛经,而且对一切学问也有如探囊取物,顺手拈来皆成妙谛的功夫。
  理解真实的义理之后,必然要即知即行,并且如法而行,自安安人。以他自己所理解的义理去实践,继而从实践中体会更深一层的道理。其思想和行为既能安顿自己,也能安顿他人。
  三无漏学
  这四句话讲的是道德的生活、精神的安定、智慧的修养,也就是戒、定、慧的三无漏学。“以戒降心”是以道德纲领,轨范身口两类的行为;“守意正定”是以止观的方法达成定心安心的功夫;“无忘正智”是以正知正见正念正思的修养,达成开发正慧的目的。用此戒、定、慧的三种功能来对治人的贪、嗔、痴等根本烦恼。
  许多人听到“戒”这个名词就会害怕,觉得是些教条式的约束,不受戒还没事,一旦受戒就这也不能那也不行;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戒不是叫我们什么都不要说,也不是叫我们什么都不要做,而是不说不做有损于己、有害于人的事。杀人、窃盗、邪淫、妄语等不善的行为,都是先由心中产生不满足、贪求、嫉妒、愤恨,才会去做的;如果有了戒,就可以降心。所谓降心是降贪心、降嗔心、降痴心。降心之后,不平衡的心理现象会越来越少,心灵越来越安定。
  把心安定之后要守住它,不让它受环境的刺激诱惑而起波动,渐渐就能人定。正定与邪定相反。正定是从正念而来,对于物质环境的引诱,当以少欲知足的心态,运用止观的方法修行。“止”是心念止于一一境,“观”是观照心念的动静状态,在同一个焦点上不断地反复地止与观,便能定心安心。换言之,妄念不起叫作“止”,念念分明叫作“观”。心无邪思即是正念,以正念修止观,便得正定。
  由正定能产生正智,正智和邪智不同。邪智是用心思、走歧途、经偏门,取不义之利,争虚浮之名;正智是洞烛先机,明因果曲直,能够安定人心,不受诱惑,并能恰到好处地面对、处理、化解各种人我的问题,其立场绝非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这四句话可以说是佛法的基本原则。“戒”能保护自己身心健康。“定”能使人心平气和、情绪稳定,乃人生一大享受。“慧”能使人经常保持清明的观察力和明快的决断力,以客观态度处理问题。三无漏学在使人活得更幸福,即使未信仰佛教的人也可以运用得益。
  智慧之眼
  世人没有慧眼,不见正道,就如盲人见不到光明。这个偈子勉励我们当以培养善意来开智慧之眼。
  “世俗无眼”是说一般人囿于一己之私,没有深见和远见。有智慧的人,则已放下了私利的追逐,所以凡事都能从小处着手,并且从大处着眼;从近处着力而且从远处着想;不从个人看得失而从整体论成败;不是从自私自利的立场出发,而是以全体人类的幸福为起点。有智慧的人明察秋毫,不仅能事事洞烛先机,还能时时超越当下,不但看清正面,也能了解反面,且能超越正反两面,落实于绝对的客观,这才能看得到真正的事实、真正的原因和真正的结果。一般人则因自私自利而蒙蔽了眼心,看不到正道真理,老在烦恼、黑暗中跌跌碰碰。有智慧的人,所见的日日是好日,所遇的人人是好人。愚人被环境捉弄,智者能改造环境。愚人看世界是人间的地狱,智者看世界是光明的净土。
  如何培养智慧?即当培养“善意”。有两个方向:一是透过智者的观点来认识世界,一是用修养的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心向,先使身心平衡,然后以平常心看待世界。前者是知识的,在观念上疏导;后者是实践的,在方法上练习。如此双管齐下,可培养出智慧的眼睛。
  当我们说世间差劲之时,那表示我们是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如果培养善意,即使无法立刻看到佛国净土,也会心平气和一点,不会那么愤愤不平。
  面对现实
  此偈是说,以智慧的观点来观察一切现象的生生灭灭,就会体悟到一切现象的本性是无生无灭的,本来就是空的;也知道世间的一切现象之所以有成败起落,是因为众生所造种种业而产生了种种现象。
  有一次,一位居士要介绍一位女士来见我,说她有名有钱有地位,有公有婆有父母,有儿有女有丈夫,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快乐,所以希望我能指点她几句话。见了面,我问她,要我告诉她什么?她说她已不少什么,只是感到缺少一些自由,也好像一辈子都在为他人而活,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幸福。我告诉她:“你不是没有自由,也不是没有幸福,只是少了一点智慧,缺了一些慈悲。也许最近太累了,你需要休息几天吧!”
  我告诉她:智慧与烦恼相对,不快乐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存在,也太在乎周遭环境的存在,这是很累人的。慈悲与怨嗔相对,不幸福是因为自己不想付出太多,相反地,他人却还嫌你付出太少,这是很烦人的。如果你有智慧,就知道一切世间的事物,起起灭灭、来来去去,都是暂时有而本来空,何必那样地在乎自己、在乎他人。如果你有慈悲,就不会计较付出的多少,不会在乎他人的反应如何,只是为了爱护环境、照顾他人而做奉献。有智慧者能够放得下,因为一切本来就是空的;有慈悲者能够提得起,因为有世间就有业,多造善业,多结善缘,正是菩萨的心怀。如果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就会发现你是天天都在自由自在地生活,天天都在心甘情愿地奉献,当然不会累也不觉得烦了,连休息几天也用不着了。
  此偈告诉我们的消息是:因为一切的人、事物以及人的观念和想法,都在起起灭灭,所以从空而有,由有归空,不必为了成败得失而起烦恼。可是,既然生活于此世间,一定是在成败得失的现实之中,不论是苦是乐、是成是败、是得是失,都是由于自作自受;不论你记得不记得,通过三世因果的观点来看,你必须面对现实,改善未来。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智慧之眼
智者多闻
三无漏学
智慧之眼
面对现实
现在主义
求学要诀
不如无知
战胜自己
用佛智慧
提起放下
知识智慧
如法实践
剑及履及
禅的力量
禅能离欲
摄心入定
事实如此
无私无我
不用议论
智慧无痕
原来如此
没有异端
不喜不忧
最高智慧
永不疲倦
第二篇  种福有福
七佛通诫
知不如行
有大方向
步步成功
真人无垢
转苦为乐
念念成功
缘起成佛
差别平等
超越两边
第一义谛
种福有福
平等不二
脱离魔网
生活规范
嗔为毒根
不留痕迹
欲海回头
忏悔安乐
精勤无难
心中佛国
似有实无
众生成佛
开启智慧
安众和众
佛在眼前
信心基础
真知灼见
菩萨的心
满月清凉
第三篇  假戏真演
小道放荡
不爱不忧
身心言行
勿出恶言
语言艺术
善言淑世
贪为苦本
有子有财
学习观音
做人原则
目不邪视
莲华功德
做人本分
勇猛向前
不计功德
发菩提心
假戏真演
善财四德
第四篇  不死之药
生命有限
恭喜发财
珍重人生
不死之药
制意调心
大能容小
解脱自在
火宅清凉
不落两端
因缘是空
疏导人心
欲望得矢
时间无限
处处如来
宇宙真理
生命奥秘
心的画家
即心即佛
不即不离
救人救心
心不在焉
要走正路
风游虚空
自投火焰
菩萨的梦
水中电光
自我圆融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