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即一即三,即三即一”:天台佛学将龙树的二谛说重新阐明为三谛说,对宗教的“究极实在”提出不同于印度佛学的理解方式。此中,成为三法的“即一即三,即三即一”的模式,三法的种类本来是无量的。智颉特别举出三道、三识、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架、三宝、三德等十种三法,十种三法都具有“即一即三,即三即一”的基本结构。三法各具有它的德用,而又有其有机的联结,智颛将三法的这个德用称为三轨。也就是说,真性轨、观照轨、资成轨。由此可见,三法是对于普遍存在的存有结构的思维模式,因此可以说“即一即三,即三即一”是天台佛学存有论的思维结构。
其次,“不纵不横”:天台智颧提出三法圆融不纵不横之说。一念心不纵不横,“不纵不横”之“不……不”强调了体用的双重否定性。亦即,天台佛性论中的三法圆融的否定性作用和自我超越。此为天台佛学的否定辩证法,其特色在于“体”与“用”之“不纵不横”。不纵不横,而为三法动转之圆融,所以说为“圆教”。
最后,“一念三千”和“性修不二的净土信仰论”:佛学的终极关怀在于解脱实践和庄严佛土之价值实践。天台佛学就此进一步提出“一念三千”和“性修不二的净土信仰论”。一念心开决如来藏理,一念心圆具三千世界。三法三轨既为“三一”和“不纵不横”,此中,伊字三点的上方之真性轨为超越界,下方之观照轨和资成轨则为内在界,上下之间与超越和内在之间必须不断地进行一念心圆具的上下迥向,才能上而体现佛道,下而庄严佛土,归宿为天台佛学的实践论和价值论。
笔者在《佛教诠释学》的第二部分将论述佛教诠释学的三个环节,第二部分的第一章对于上述的天台佛学的三个环节进行阐释。上述的三个环节:(1)即一即三,即三即一的天台佛学存有论;(2)不纵不横的天台佛学知识论;(3)一念三千、性修不二的解脱论与价值论实践论。这些一方面是天台佛学的思想基本结构的三个环节,另一方面在后续的中国佛教的发展中,也被不同的佛教宗派所分别继承,并强调了其不同的环节和侧面(禅宗强调第二环节,净土宗强调第三环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