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佛教诠释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57602
  • 作      者:
    赖贤宗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赖贤宗,现任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及中文系系主任、台北大学人文学院东西哲学与诠释学研究中心创办人。
展开
内容介绍
  《佛教诠释学》一书从事大乘佛学之本体诠释学之创建,研究中国哲学史中的大乘佛学所蕴含的丰富的本体诠释学意涵,兼论其根源之印度大乘佛学本体诠释学原初模型及其中国转化。
展开
精彩书摘
  首先,“即一即三,即三即一”:天台佛学将龙树的二谛说重新阐明为三谛说,对宗教的“究极实在”提出不同于印度佛学的理解方式。此中,成为三法的“即一即三,即三即一”的模式,三法的种类本来是无量的。智颉特别举出三道、三识、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架、三宝、三德等十种三法,十种三法都具有“即一即三,即三即一”的基本结构。三法各具有它的德用,而又有其有机的联结,智颛将三法的这个德用称为三轨。也就是说,真性轨、观照轨、资成轨。由此可见,三法是对于普遍存在的存有结构的思维模式,因此可以说“即一即三,即三即一”是天台佛学存有论的思维结构。
  其次,“不纵不横”:天台智颧提出三法圆融不纵不横之说。一念心不纵不横,“不纵不横”之“不……不”强调了体用的双重否定性。亦即,天台佛性论中的三法圆融的否定性作用和自我超越。此为天台佛学的否定辩证法,其特色在于“体”与“用”之“不纵不横”。不纵不横,而为三法动转之圆融,所以说为“圆教”。
  最后,“一念三千”和“性修不二的净土信仰论”:佛学的终极关怀在于解脱实践和庄严佛土之价值实践。天台佛学就此进一步提出“一念三千”和“性修不二的净土信仰论”。一念心开决如来藏理,一念心圆具三千世界。三法三轨既为“三一”和“不纵不横”,此中,伊字三点的上方之真性轨为超越界,下方之观照轨和资成轨则为内在界,上下之间与超越和内在之间必须不断地进行一念心圆具的上下迥向,才能上而体现佛道,下而庄严佛土,归宿为天台佛学的实践论和价值论。
  笔者在《佛教诠释学》的第二部分将论述佛教诠释学的三个环节,第二部分的第一章对于上述的天台佛学的三个环节进行阐释。上述的三个环节:(1)即一即三,即三即一的天台佛学存有论;(2)不纵不横的天台佛学知识论;(3)一念三千、性修不二的解脱论与价值论实践论。这些一方面是天台佛学的思想基本结构的三个环节,另一方面在后续的中国佛教的发展中,也被不同的佛教宗派所分别继承,并强调了其不同的环节和侧面(禅宗强调第二环节,净土宗强调第三环节)。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论佛教诠释学的成立根据、意义与相关研究
第一章 佛教诠释学的重省——佛教诠释学的意义、相关研究与主要论题/3
导论/3
第一节 佛教存有学与佛教诠释学的意义与其疑难之重省/4
第二节 论佛教诠释学的相关研究/8
第三节 佛教之本体诠释学的基本论题/14
第四节 佛学诠释学的重要性/18
结论/23

第二章 当代如来藏思想的争议与佛教诠释学——印顺之后的如来藏说争议之评议/25
导论/25
第一节 诠释冲突:如来藏说之争议与诠释冲突的解决/28
第二节 林镇国《辩证的行旅》的解构思想与两种诠释学视点下的如来藏思想批判/40
第三节 评蔡耀明的“内部建构”的佛学研究法/45
结论/55

第二部分 佛教诠释学的三个环节:佛教存有学、知识论和实践论
第一章 天台佛学的诠释学与人间佛教的哲学反思——佛教诠释学三环节之一/6l
导论/61
第一节 对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佛教的本体诠释的反省与未来发展的前瞻/62
第二节 汉传佛教的思想特色:以智颛天台佛学的三谛说之思想创造为例/64
第三节 中国哲学的本体诠释之根源:古代中国思想的共通的“三”的思想模型/68
第四节 论佛教诠释学对于诠释学与佛学研究之意义/70
第五节 天台佛学的本体诠释学的三个环节/78
结论融合与对活:走向未来的佛教诠释学与人间佛教在2l世纪的实践/88

第二章 禅的佛教诠释学与世界伦理——佛教诠释学三环节之二/94
导论/94
第一节 汉斯·昆的世界伦理构想及其纲领/95
第二节 《楞伽经》论如来禅与如来藏藏识:禅的本体诠释学与超存有学/100
第三节 “指月之喻”的禅的本体诠释的三个环节/105
第四节 禅的伦理学与世界伦理/111
结论走向佛教与基督教对话的世界伦理之建构/117

第三章 净土信仰论之诠释:世亲、昙鸾与亲鸾之迥向思想——佛教诠释学三环节之三/120
导论/120
第一节 迥向、转变与转依的理论关联:迥向说的佛教诠释学含义/123
第二节 大信心即大佛性即如来:净土信仰的佛教诠释学/132
结论/153

第三部分 佛教诠释学的应用
第一章 佛教的空与基督教哲学——基督教哲学与佛教哲学之对话的一个当代反思/159
导论/159
第一节 空的哲学对于基督教与佛教的对话的重要性/162
第二节 “空”之体验、佛性论与虚无主义的克服/166
第三节 佛教与基督教的宗教对话的本体诠释进路:佛教与基督教对话的理论模型之试探/17l
第四节 禅的哲学与基督教的“自我中心性”、“终末论”以及“罪”问题之会遇/181
结论/193

第二章 人间佛教的本体诠释学与现代性问题——以太虚、印顺的诠释差异为线索/195
导论/195
第一节 “人间佛教”的本体诠释学——从“般若空”到“中道”到“实相”/196
第二节 从宗教社会学的观点论现代佛教所提倡的“人间佛教”/203
第三节 从“表现的总体性”和“结构的总体性”看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人间佛学”的理论根据的差异及其宗教社会学含义/209
第四节 台湾与中国内地的现代佛教的“现代性”的哲学反思/213
结论/218

第三章 佛教意义治疗学与佛教诠释学/221
导论/221
第一节 从弗兰克的意义治疗学到佛教的意义治疗学/222
第二节 佛教的心灵治疗技巧与佛教意义治疗学/227
第三节 佛教的意义治疗学与佛教诠释学/233
结论/240

第四章 佛教与科学——论佛教科学观与佛教心理学作为一个范例/244
导论/244
第一节 近代科学对于宗教世界观的运用与佛教的科学观/245
第二节 当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的几种模式及佛法与科学的会通/250
第三节 佛教心理学所例示的当代佛教科学观/254
结论/26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