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篇
为什么要学佛
在很多的佛经中,常把教主释迦牟尼(如来、佛陀)比作“医王”,把他的教训比作“医药”。这是一个极重要的譬喻,因为它点出了佛教的性质与目标。我们宜先了解这譬喻,再去深入了解佛教的义理,才可望确保不致误入迷途。因为佛教经典浩如烟海,涉及的义理又十分深奥繁复,若不把握住正确的信解,困于迷途是很容易的事。
既是“医王”及“医药”,就意味着:必有要治疗的“病症”,佛教常用词语称为“对治之病”。佛教要治的病是什么呢?就是有情众生、尤其是我们人类的苦痛烦恼。
人的一生,充满了苦痛烦恼,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这一事实,不但为古今中外圣哲所共认,也是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真实感受。
一、西方哲人对苦痛的看法
早在纪元前,希腊三大哲之一的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在他的《伦理学》中就曾指出:“贤哲所追求的不是快乐的享受,而是源于痛苦的自由。”这句话的涵义就是:痛苦才是人生的真实,.而快乐不过是这种“真实”的否定。快乐既然不是真实的存在,那就当然不能成为贤哲们所追求的目标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