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宁静
“心的宁静超越了你呼气的尽头,所以如果你的出息平顺,不试图硬要呼气出去,你就在进入心全然完美的宁静状态。”
“只管打坐”——我们的坐禅,只是做我们自己。当我们不期待任何事,便可以成为自己。这就是我们之道——完完全全地活在每一刻之中。这样的修行能永久持续。
我们说,“每一刻”,但当你真正修行的时候,每一刻显得太长了,因为在那一刻中,你的心已经在追随呼吸的起伏。所以我们说:“即使在一弹指中,亦含有百万个瞬间。”这样我们就能强调那种存在于每一瞬息片刻的感觉,于是你的心非常安静。
因此,每天花一段时间,修习只管打坐,不妄动,不期待任何事,如同你正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每一刹那,你体会到那临终一刻之感。在每一次的吸气和呼气间,有不可计数的瞬间,而你的意图是活在每一个瞬间。
首先,练习让出息平稳流畅,然后让入息平稳流畅。心的宁静超越了呼气的尽头,所以如果你的出息平顺,不试图硬要呼气出去,你就在进入心全然完美的宁静状态。你不再存在。当你这样呼气,自然地,你的吸气会从那里开始。你体内新鲜的血液,从外在带来所有的养分渗透、充满你的全身;你彻彻底底地充电了一番。然后你开始呼气,延展那份清新的感觉到“空”中。因此,一刻接着一刻地,不需努力去做任何事,你持续“只管打坐”。
彻底完全的“只管打坐”也许是困难的,因为当你结跏趺坐时,会有一些来自双腿的疼痛不适之感。但是虽然双腿疼痛,你还是可以从事它;虽然你的修行不够好,还是可以只管打坐。你的呼吸会逐渐消散,你会逐渐消散,泯灭到“空”里。吸气时,毫不费力地,你自然地带着一些颜色或形象,又回到自己。呼气,你渐渐泯灭到“空”中——空无,如同白纸。这便是“只管打坐”。重点在你的出息。与其试着在吸气时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不如以呼气时消失到“空”中来取代。
当你在临终一刻修习此一法门,就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了。事实上,你的目标是空性。在你以这种感觉,完完全全地呼气之后,你与万物合一。如果你还活着很自然地,你会再度吸气。“喔,幸或不幸地,我仍然活着!”然后你又开始呼气,消融到空之中。或许,你不知道那是怎样的感受,但有些人知道。某些时刻里,你一定感受过这种感觉。
当你如此修行,会很难轻易地就发怒。若你对吸气,而非呼气,感到兴趣,你会一下子就被激怒。你一直尝试着要生存。几天前我的一个朋友心脏病发作,他当时唯一能做的事只有呼气,他不能吸气。他说,那真是一种可怕的感受。在那一刻,如果他可以像我们这样地修习呼气,把目标针对空性,或许就不会感觉那么糟糕。出息,而非入息,是我们极大的愉悦。当我的朋友不断试着吸气,他以为再也不能吸气了;若他能够平顺、完全地把气吐出去,我想,另一个吸气会自然地随之生起。
观照出息是非常重要的。死亡,比努力求生,更为要紧。当我们总是尽力挣扎着要存活,我们会有麻烦。比起试着要活下去或保持活动,若我们能平静地死亡或消散到空之由——自然而然地,我们会没事。佛陀会护佑我们。因为我们失去了母亲的怀抱,便觉得不再像是她的儿女;然而,消融到空里,感觉上就有如回到母亲的怀抱,仿佛她将会照顾我们。在每一刻,都不要失去“只管打坐”的修行。
许多各个法门的宗教修习,都包含在这一要点中。当人们诵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们皆想要成为阿弥陀佛的子女,那就是为什么他们不断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原因。坐禅亦同。倘若我们明白如何修行“只管打坐”,而他们知道如何念诵弥陀名号,那不会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拥有愉悦,我们是自由的。我们感觉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因为我们准备就绪,随时能消融到“空”里。当我们试着要有所作为,要显得特别,要达成什么目标,便不能真正表达自己。渺小的自我会被表达出来,但宏大的自我本性不会自“空”中显现。从空性中,只有极巨大的本性显露。这是“只管打坐”,知道吗?如果你真的尽力去尝试,它不是那么困难的。
非常感谢各位。
充分地表现自己
“以为表达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为所欲为,毫无顾忌,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这不是表达自己。如果你确切地知道该如何做,并且实际去从事它,你才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
当你完全地活在每一刻,毫无任何期许,你不知有时间的存在。当你涉入时间的概念——今天,明天,或明年——就会开展“自私的修行”。各式各样的欲望开始淘气地作怪。你也许开始想要剃度,或开始担心下一步将是什么。试着要成为另外一个人,你忘失了修行,也失去了功德。当你忠实于定位或工作,你真实的存在就在当处。这是极为重要的一点。
没有任何对时间的概念,你的修行便能持续不断。一刻一刻地,你成为自己。这种修习并不简单,甚至不能在一炷香的禅坐中做到,你需要竭尽心力地修习。然后,你可以扩展此一感觉到每一刻中。最后,能延伸到你每天的日常生活里。
扩张你的修行方式,是显露自己,如你之本然,而不是尝试成为另一个人。当你非常诚实,而且有足够的勇敢,你就能完全地表现自己。不管别人怎么想,都没有关系,只要做自己,起码为你的师父,你应当做自己。那便是实际的修行,你真实的生命。除非你信任师父,否则这将难以做到;但是,如果你发现师父的精神和你别无二致,你会有足够的勇气,持续以此方式修行。
有些时候你与师父有所争论,那也不是问题。但是你应该努力去了解师父,并随时准备放弃自己的争论点——当你是错误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愚蠢地固执于偏狭之见的时候,或当你在找借口的时候。这是对自己的诚实之道。然后,你可以放下:“是的,我是错的。我很抱歉。”
你和你的师父,共同目的在于有一完美的交流。就一个师父而言,重点在于总是预备好对徒弟让步;当师父明白他是错的,他能说:“喔,你是对的,我是错的。”如果师父有这种精神,你也会被激发鼓励,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即使有时那是难以做到的。若你继续这样的修持,人们或许会说:“你发疯啦,你是不是有问题!”但那没有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都大不相同,而且各有各的问题。幸运的是,你有同参道友和你一起修行。这不是指像一把大雨伞,庇荫遮雨地来保护你,而是提供一个空间场所,于此你能够真正修行,完全完整地表达自己。你可以睁开双眼,欣赏同修的专致习禅,然后将能发现,你们可以不用言语来沟通。
我们的方法是不评断他人,而是去了解、赏识他们。有时候,你也许觉得已经对某人所知甚详,因自己的小心眼,你很难去欣赏这个人。但如果你们继续一同修禅,而你的心变得宽广,你能表露自己,并接受他人,自然地,你们会成为好朋友。去了解你的朋友,便是去了解自我之外的事物,甚至了解那超越朋友之外的事物。
你或者要说,当你坐禅的时候,没有人可以了知你的修行;但对我而言,你坐禅时,是了解你的最佳时刻。当你禅坐面壁,我从你的背后见到你,特别容易理解到你修行的状况。有时我踱步于禅堂中,以便能见到每一个人。这是很有趣的。若是你跳舞、交谈或发出很大的喧哗声响,那将难以理解你这个人;但是当你们一起禅坐,你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坐姿。
以为表达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为所欲为,毫无顾忌,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这不是表达自己。当你有许许多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便不知道该怎么做,而你将会肤浅地举止行动。如果你确切地知道该如何做,并且实际去从事它,你才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遵循“形式”的原因。你也许认为无法在一个特定的形式里表达自己,但那并不尽然。当我们共同修禅的时候,强壮的人会以强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仁慈的人会以仁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在课诵仪轨时,我们在每列间传递经本,你们其实各以各的方式来传递它。因为形式是一致的,便能轻易看到你们之间的不同。而且,由于每个人重复同样的举动,我们最终将能了解同参道友的方式,是怎样的一个方式。即使闭上眼睛,你知道,“喔,那是某某人。”那便是拥有规则和仪节的好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