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禅修入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31449
  • 作      者:
    虚云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最正宗的禅修方法<br>    最便捷的修行途径<br>    虚云老和尚(1840—1959)<br>    诞辰一百七十周年、圆寂五十周年纪念<br>    最正宗的禅修方法<br>    最便捷的禅修途径<br>    虚云是近干年来最伟大的高僧之一,一生历经艰难曲折,复兴寺庙数十所,门下弟子数百万,遍布世界各地。<br>    方法篇<br>    禅修的精髓所在,依之修习,就会对禅宗有个人处,从而深入堂奥,见性成佛。<br>    参悟篇<br>    对参禅者的当面提点,依此修习,可以拨云见月,廓然开悟。<br>    修学篇<br>    阐释了戒定慧三学。严持戒律,方能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消除烦恼,佛果可期。<br>    实践篇<br>    虚云和尚是近千年来佛教界最伟大的禅师之一,其修行及开悟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种种神迹,令人惊叹。他的一生是实践佛法、传播佛法的一生,令人敬仰,也是后世修行者的榜样。
展开
作者简介
  《禅修入门》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禅修方法,介绍了明清以来禅宗中最易入手的禅修方法,即如何参话头禅。这是全书的精华,特别是《参禅的先决条件》和《参禅法要》两篇是禅修的精髓所在,悉心领会,依之修习,就会对禅宗有个入处,从而深入堂奥,见性成佛。<br>  第二部分是虚云老和尚在上海玉佛寺和江西云居山的禅七开示,是对参禅者的当面提点。依此修习,可以拨云见月,廓然开悟。<br>  第三部分为佛法基础,阐释了戒定慧三学。其重点在三归五戒,学人严持戒律,方能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消除烦恼,佛果可期。<br>  第四部分是《虚云老和尚自述年谱》。虚云和尚是近千年来佛教界最伟大的禅师之一,其修行及开悟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种种神迹,令人惊叹。他一生历尽艰辛曲折,复兴了众多的禅宗祖师道场,门下弟子众多,延续并光大了禅宗的法脉。
展开
内容介绍
  最正宗的禅修方法<br>  最便捷的修行途径<br>  虚云老和尚(1840—1959)<br>  诞辰一百七十周年、圆寂五十周年纪念<br>  最正宗的禅修方法<br>  最便捷的禅修途径<br>  虚云是近干年来最伟大的高僧之一,一生历经艰难曲折,复兴寺庙数十所,门下弟子数百万,遍布世界各地。<br>  方法篇<br>  禅修的精髓所在,依之修习,就会对禅宗有个人处,从而深入堂奥,见性成佛。<br>  参悟篇<br>  对参禅者的当面提点,依此修习,可以拨云见月,廓然开悟。<br>  修学篇<br>  阐释了戒定慧三学。严持戒律,方能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消除烦恼,佛果可期。<br>  实践篇<br>  虚云和尚是近千年来佛教界最伟大的禅师之一,其修行及开悟的经历极富传奇色彩,种种神迹,令人惊叹。他的一生是实践佛法、传播佛法的一生,令人敬仰,也是后世修行者的榜样。
展开
精彩书评
  虚云俗姓萧,初名古岩,字德清,别号幻游。原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初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和尚受具足戒。曾遍参金山、高旻、天童、天宁诸禅刹,巡礼佛教四大名山。后从天台华顶镜清法师习天台教义。1900年到北京,适值八国联军入侵,即随清朝帝后一行至西安。两年后,经终南山入川,转赴西藏,折至云南大理,重兴鸡足山迎祥禅寺。1920年重兴昆明西山华亭寺,并改名云栖寺。历任福建鼓山涌泉禅寺与广东南华禅寺、云门大觉禅寺等名山大刹主持。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同年,应请复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虚云和尚一生“坐阅五帝四朝”,“受尽九磨十难”,其禅功和苦行为世人所推重,被公认为近代以来最有影响的禅宗祖师。
  虚云和尚的地位及对现代佛教的影响无人企及,他一生复兴六大禅宗祖师道场,修复了大小寺院八十余座。同时,虚云和尚还兼嗣临济、曹洞两宗法脉,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以一身而系禅门五宗法脉,海内外最具影响的长老尊宿如本焕、佛源、宣化、圣一、净慧、传印、一诚、圣严等均为虚云门下弟子,是当代中国佛教的中流砥柱。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参禅的目的<br>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br>    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得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紧要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二、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哕唆。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粲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远放下,叫做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著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br>    三、个个立地成佛<br>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需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沉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诫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复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唯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了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抹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br>    四、参禅与观心<br>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功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与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治,难以生效。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
展开
目录
    方法篇 参禅法要<br>    参禅的先决条件<br>    一、参禅的目的<br>    二、万缘放下<br>    三、个个立地成佛<br>    四、参禅与观心<br>    五、参禅的难易<br>    六、话头即是一心<br>    参禅法要<br>    ——禅堂开示<br>    引言<br>    一、办道的先决条件<br>    1.深信因果<br>    2.严持戒律<br>    5.坚固信心<br>    4.决定行门<br>    二、参禅方法<br>    1.坐禅须知<br>    2.用功下手——认识宾主<br>    3.话头与疑情<br>    4.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br>    三、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br>    四、悟道与修道<br>    五、用功两种难易<br>    1.初用心的难易<br>    2.老用心的难易<br>    结论<br>    参话头与发疑情<br>    三关与见处<br>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br>    动静一如,事理圆融<br>    参禅警语<br>    静坐要领<br>    修行宜辨正助<br>    修与不修<br>    成佛之道<br>    <br>    参悟篇 方便开示<br>    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br>    照顾话头<br>    初发心用功方法<br>    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br>    修行用功,贵在一心<br>    信心坚固,发长远心<br>    开悟的难与易<br>    精进用功,不空手而归<br>    静坐了脱生死<br>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br>    认识客尘烦恼<br>    种下成佛正因<br>    万缘放下,立地成佛<br>    内外加修,种植善因<br>    佛陀慈悲能令众生出离苦海<br>    修证一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br>    解七法语<br>    云居山方便开示<br>    明因识果<br>    明心见性,返本还原<br>    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br>    动中功夫,不随物转<br>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br>    看藏经要有真实受用<br>    佛法行持,不离信解行证<br>    老实修行<br>    不起心动念即降伏其心<br>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br>    行解相应<br>    处处是道场<br>    不随时节境界转<br>    六根清净,处处是道<br>    衣食住皆不离道<br>    道向己求,莫从他觅<br>    讲道容易修道难<br>    传戒、受戒、持戒<br>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br>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br>    念念无生,不被境转<br>    但尽凡心,别无圣解<br>    烦恼即菩提<br>    一念无生,认识本来面目<br>    半月诵戒,说到行到<br>    以戒为师,谨慎守护<br>    平常心与长远心<br>    了生死的十件难事<br>    一心不乱,行住坐卧皆有威仪<br>    恩爱贪欲,故有轮回<br>    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br>    佛法是体,世法是用<br>    《楞严经》是随身善知识<br>    放下一切,专心向道<br>    因果报应,丝毫不错<br>    办道的难与易<br>    四弘誓愿<br>    外道与佛法<br>    丛林规矩<br>    人有二十难<br>    贫穷布施的利益<br>    ……<br>    修学篇<br>    实践篇<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