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福慧自在:圣严法师讲金刚经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346181
  • 作      者:
    圣严法师著
  • 出 版 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圣严法师弟子张国立李连杰朱德庸林青霞罗大佑等推荐,最佳的持颂经典,最精要的佛法概论,福慧双至,功德无量。《金刚经》是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旨在阐发实相无相、去除执着、解脱自在,获得大智慧大福德的道理。
  圣严法师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从净化心灵,提升自我;净化人心,造福社会;福慧双修,获得圆满人生的主题对《金刚经》的思想做了申发。
  圣严法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声音依然亲切圆润,极富感染力。有如智慧的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田,洗涤我们的灵魂,澄净我们的心灵。听师父讲经是生命的享受,将会获得心灵的升华。

展开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3年出家修行,2009年2月3日圆寂。
  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分支道场遍及欧、亚、美、澳等各洲,门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
  举办多种杂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近四百万册,《信心铭》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宗教界精神领袖、教育家、慈善家、学者,长年在国内外为推动心灵环保、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遗余力。
  1998年被《天下杂志》评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被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
展开
内容介绍

  《福慧自在:圣严法师讲金刚经》是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旨在阐发实相无相、去除执着、解脱自在,获得大智慧大福德的道理。
  圣严法师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从净化心灵,提升自我;净化人心,造福社会;福慧双修,获得圆满人生的主题对《金刚经》的思想做了申发。
  圣严法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声音依然亲切圆润,极富感染力。有如智慧的甘泉,滋润我们的心田,洗涤我们的灵魂,澄净我们的心灵。听师父讲经是生命的享受,将会获得心灵的升华。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金刚经》的地位
  ——诸经中之最高
  (一)从有我的烦恼,到无我的解脱
  凡是“有我”,一定不离烦恼。假如不把“我”考虑进去,烦恼就会离你而去,即得解脱。“我”是什么?很多人弄不清楚,以为有个真正存在的“我”,认为所谓的“我”,大概就是指我们的身体。事实上,我们仔细分析、考察一下,除了身体之外,还有心理层面的我、精神层面的我,那是非常抽象的,简单地说,就是“心理及超心理的活动”。
  心理活动是什么?我们的身体从出生开始,就渐渐地在增加心理活动的频率。刚开始心里一无所有,懵懂、无知,然后自浑蒙中慢慢开始有学问、知识,有种种自己的、他人的,我们的、他们的,个人的、大家的,对的、不对的,有利的、无利的……想法、观念,这些都属于心理的活动。由于心理活动的表现,进一步就出现了超心理的精神层面。
  精神的层面是什么呢?是从我们身心的行为而产生的影响力。说得更抽象一点,离开我们的身体以外,我们还有精神的生活,例如,此刻诸位在这里听讲便是一种精神生活。
  很多人认为精神生活就是娱乐、艺术或思想,其实,这些都不出乎我们的心理活动。精神层面应该是高于心理层面,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是非语言、文字、思想所能表达的,它只能意会,不能言宣。凡是能够以想象抵达的状态,还只是心理的层面,不是精神的层面。
  所谓意会,也就是体会,只能发出:“啊,我感觉好美!感觉好伟大!”究竟伟大到什么程度?美到什么程度?无法说出,也无法形容,只知道感受如此,这就是精神层面。
  精神层面的我、心理层面的我,以及身体、肉体生活层面的我,都叫做“有我”。活在这个层次的我,可以说是通常的、世俗的,是高等动物的本能。
  最近,我有一个徒弟离开了我,而且有他自己的发展。
  好多信徒对我讲:“你的徒弟离开你,还把你另外的几个弟子也带走了。”
  我说:“正常的。”
  为什么?
  母鸡生蛋,蛋孵成小鸡。小鸡找东西吃是母鸡教它的,吃完后,小鸡是否需要再生一个蛋给母鸡呢?不需要。小鸡需不需要告诉母鸡,这里有东西吃或那里有东西吃呢?不需要。现实的世界中“物性”就是这样子的,也就是说,物质的层面是这样子的。
  小鸟孵化后,母鸟需要抓小虫喂它。喂饱,羽毛丰满,翅膀硬了,小鸟飞走,会不会找虫来喂老鸟?多半是不会的。听说有“乌鸦反哺”这样的事,我没见到过,只是有人这么说。
  我们大部分的人只活在物质的层面上,还不到心理的层面,在心理的层面即有知识、学问、道德、伦理等观念出现,可以透过教育而完成;不过,透过教育而完成的伦理道德,在能做与不能做、应做或不应做之间,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在印度的佛陀时代不许做的,到了中国、到了我们这个社会,非要你做不可,还是得做;古代的中国人不准许的,现代的中国人可能就没有禁忌了,也就是说,时代不同了。物质的环境、物性的层次,大家普遍都是共通的,但是心理的层次,却没有一定的公是、公非,没有绝对的对和错。这是由于文化背景、风俗地域的不同,伦理、道德的标准也就不一样。
  从一个学佛人的立场来看,这一切的现象我都能接受。我看到人们在物质层面的活动,觉得是正常的;看到他们在心理层面的活动,也觉得是正常的。人家说这个人不道德,没有伦理观念,我都觉得是正常的,也都能接受。也可以说,对一个佛教徒而言,没有什么事是不能接受的。
  即使到了精神层面,也没有一定的公是、公非,因为其实这都是“我”的问题。哲学家讲理性、理念,以及最高的原则,但是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琳琅满目,不同的思潮和派别分庭抗礼,各自拥有不同的大师。每一个宗教都宣称自己的神是唯一、最高、最究竟、最好、最伟大、最根本的“神”。所以有一次,一位西方人问我:“师父,今天世界的宗教发生这么多的问题,如何能够解决?”
  曾经,在印度,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发生战争。一直到现在,在中东,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战争;甚至两个伊斯兰教国家,伊拉克和伊朗,也争战不休。更奇怪的是,原本是一个国家,后来一分为二,成为伊拉克和科威特两个国家,也打个不停,都纷纷宣称“神——安拉站在自己这一边”,对方那边是“假的安拉”。
  所以,从宗教的层面、精神的层面讲“我”,也都还是有问题的。因为凡是“有我”就有烦恼,不管是最低的物质层面、心理层面,乃至于精神层面。只要有我,就有烦恼,只有“无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金刚经》中的“无我”就是《心经》中的“五蕴皆空”,就是不把个人的存在当做永恒不变、最重要、最可贵的;同时,也不要把环境中你、我、他的存在当成永恒不变的。如果能有这种认识,对自己的问题就不会放在心上,对于他人带给你的烦恼,也就不会看得太严重。
  没有一件事是实在不变的,一切的事皆如同花开、花谢。花尚未开的时候,是不是一定开得出花来?不一定。许多花尚未开放就已凋谢,许多果实尚未成熟便已坏去。任何一件事皆是因缘所生,也就是说,没有一件事是真的、是我的,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皆然。
  但是大多数人都以为精神层面是最高的,所以许多哲学家为了他的思想、观念拼命与人争,认为“人可以死,但是思想一定得坚持到底”,这就是“有我”,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站在佛法的立场来看,今天的思想很好,可以给人用;到了明天,当自己有更好的思想观念出现,就用来取代昨天的;如果别人的思想观念更好,那就用来取代我的。如果能有这样的想法,才是“无我”。但是,许多哲学家为了争论思想上的“真”,至死方休,甚至延至徒子徒孙仍争个不休,所争的无非我所“见”,这都是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问题。争,即有烦恼,如果懂得《金刚经》,就能无争,也就能解脱。但是无争,是不是就是一个失败主义者呢?不是!而是不坚持己见,不认为自己一定是最好、最高明的。
  (二)从现实的生命,知究竟的存在
  现实的生命虽然是假的,但仍是非常可贵的。因为若没有假的现实,我们不可能知道真的究竟。真的究竟是什么?真的究竟就是“空”。“空”是什么?空是绝对的存在。世界上任何东西都会被破坏,只有一样东西不会被破坏,那就是“空”。
  空的意思有二:一是空间,一是什么也没有,即“空无”。佛法里所讲的空,不是“空无”的空,而是“空间”的空。
  “空间”存在于什么地方?存在于“我”与“我”之间——你我之间有空间,细胞与细胞之间有空间,原子与质子,乃至最小的物质与物质之间都有空间。空间本身能形成“有”的存在。如果没有空间的活动余地,世间的现象就会变成一片死寂、暮气沉沉,因为有空间,所以有回旋的余地。
  因此,佛法讲的“空”,不是空无的空,而是空间的空,也才是《心经》所讲的“色不异空”。色的意思就是“物质”,物质现象的存在皆在空间之中,世间的现象就是幻起幻灭,从现实的生命,从你、我、他的活动,我们可以认知到究竟的存在是什么。
  究竟的存在,就是无我的解脱。解脱以后的无我,必须给它一个假的名字,还是叫“我”,那是一个没有执著的我,但其功德、智慧、悲愿仍是存在的。存在于哪里呢?哪个地方有佛法的功能,就是佛的慈悲、佛的法身的存在。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无相,功德无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前面已经做了一些说明,现在进一步谈“有相”这个“相”是什么。《金刚经》中提到四种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用现代的名词来说,就是我们的生理现象、心理现象以及环绕我们环境的社会现象。什么叫做“社会”?凡是人和人的关系、组织,以及彼此的互通有无,就叫“社会”。
  我们的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加上环绕周遭的社会现象,就形成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
  寿者相是什么?并不是胡子很长、头发很白就称为“寿者相”。寿者相是“时间相”的意思,是生命在时间过程中所做的活动。而生命的活动是在社会之中进行的,社会的关系是什么?是你、我以及由许多的你与许多的我,加起来形成的众生。《金刚经》提及的“众生”,主要是指人,许多人生活在一起就叫做众生的环境。
  然而这些有你、有我、有环境的存在,都是“虚妄相”,因为这些都是经常在变异更动的。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的意思,是暂时的、临时的,跟演戏一样,演什么戏就扮什么角色,这角色不是永恒不变的。
  我现在请问诸位,今天我是主讲人,诸位是听众,然而,刚刚主持人在台上讲时,我却只是台下听众的一员,我现在在台上,等一下我下台,换另一位上台,譬如司仪,那么我就变成听众,他是主角;所以是互为宾主的,没有一定的立场,主角与配角经常在互动、在替换。又譬如,一对夫妻,两人在家中究竟谁是主人?不一定,有的时候太太是主人,有的时候先生是主人。如果总是太太或先生当主人,那么,这个家庭一定有问题。必须互为宾主,也就是为什么夫妻相处必须相敬如宾——即是“你将我当贵宾,我也将你当贵宾”,如此,才能相处得好。如果老是认为自己是贵宾,自己是主人,一定有问题。
  凡是有我,便烦恼无比,付出多少,就想回收多少,甚至想连本带利地回收。付出一块钱,则期待下个月回收一块一毛,拥有一毛的利息。付出一块,如果下个月仍回收一块,心里便想:“啊,倒霉透了!投资错了。”如果投资一块钱,回收两毛钱,便觉得蚀本了,很烦恼。
  又譬如,我收徒弟,栽培了几年,最后还是离开了。养一条狗,狗走时还会摇摇尾巴,收了一个徒弟,走时却可能倒打一钉耙,如果我因此烦恼不已,从此再也不收徒弟了,这是有我呢,还是无我?
  这是有我。
  所以,我经常这么想,人家对我如何,我是不管的,我应该对别人怎样,却很重要,我必须先尽到自己的责任。我常常反省,我究竟像不像一个师父?像不像一个法师?是不是对得起我的徒弟?对得起我的信众?至于,我的徒弟对我怎么样,那是他们的事,我已尽了我的心,如果徒弟、信众对我不好,我还是要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无德无能,无法教育、感化他?是不是自己尽的心力不够,所以没能教好他?这是我自己的责任,不能怪他们。如果有人批评他们,我会说:“你不要批评他们,这是我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我并没有得解脱,所以还是“有我”,当有人批评我的时候,我心里还是会动一下,像是“指南针”一样。指南针静止时原是不动的,但是,稍微将它晃动,指针就会动一下,然后再恢复为原来的状况。所以,在动一下之后,我会马上调整自己,对自己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动什么啊?”
  对世间要永远付出慈悲心、关怀心,不要有怨恨心,也不要对任何人失望,这才能功德无量。否则,做了一点点功德没得好报,便不做好事了,这还有功德吗?如果好心不得好报,这也是正常事,不必太在意。
  二、《金刚经》的目的
  ——广度一切众生
  (一)不住于相而行布施
  “不住于相”,“相”的意思在《金刚经》中讲得很清楚,即不住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行布施。拿什么来做布施呢?
  有钱可以布施,没钱也可以布施,有学问可以布施,没学问也可以布施,甚至是一名乞丐也有东西可以布施。
  有钱可以用钱布施,有物可以用物布施,有知识、技术,则可以用知识技术布施。如果什么都没有,也可以用欢喜心来布施,或说一句赞叹的话,用言语来布施。譬如,人家做了一桩坏事,你原本可以骂他,但你不骂他,只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但愿他以后不要再做坏事,用心的力量、口的力量,多多少少也可以影响这个人。心有诚,物有感,顽石也能点头,何况是人?因此,只要诚心祈求、祈祷,希望他不再做坏事,或用柔软语来劝导、感化他,那也很好,也是布施。
  如果人家做了好事,我们就应该赞叹他,虽然只是一点点好事,但是,也应该加以赞叹。人都是希望受到鼓励、赞叹的,而不希望被指责、谩骂,所以,不论是财布施或言语布施,布施如果得当,我们的社会就会非常和谐,非常祥和、幸福。人人布施自己而成就他人,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不理想、不满意的事呢?
  但重要的是,要不住于相,住于相就麻烦了。住于相的意思就是说,布施时一定要布施给某一个人,布施给某一个特定的对象,并要求获得一定的回应。
  譬如,过年时在农禅寺,好多人来向我拜年。我算是什么人物,值得人家这样拜?他们拜的时候,我念着“阿弥陀佛”,心里想,他们拜的是阿弥陀佛,不是我。而拜年的人呢?有的是来看看“圣严法师”是什么样子,有的是以恭敬心来送红包给我,来赞扬我,这两种都有。
  但是,曾经有一个人告诉我:“师父,你看,那些人来了,又不送红包,只会眼睁睁地瞪着你看,这些人真是罪过!”
  我说:“阿弥陀佛!不可以这么说。他们来见我,我都以平等心祝福他们早日成佛,早日得解脱。我平等地祝福他们,他们红包里有多少钱,我根本不管,也不管他们究竟有没有送红包。他们能来,便是不容易!他们没有去看电影,而来看我这和尚,就算是抱着好奇的心情,也是好的。”这就是一种“无相”的态度,就是不要以差别心、差别态度来看待众生,而以一律平等、无差别的态度来接待他们、祝福他们。
  但是我们都还在凡夫的阶段,怎么可能完全“无相”呢?至少我知道什么人给了钱,什么人没给钱。但是,我会时时警惕自己,要“无相”,要平等地给予祝福。既然听了《金刚经》,念了《金刚经》,何况我还在讲《金刚经》,当然更要练习着具备这样的态度。
  布施无相,我们受布施,也要“无相受”,心里才不会觉得有愧于他们。
  ……

展开
目录

绪言 介绍《金刚经》
一、《金刚经》的地位——诸经中之最高
(一)从有我的烦恼,到无我的解脱
(二)从现实的生命,知究竟的存在
(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我无相,功德无量
二、《金刚经》的目的——广度一切众生
(一)不住于相而行布施
(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三)内以智慧为基础,外以慈悲作表现,福慧圆满,同成佛道


第一讲 《金刚经》与心灵环保
一、环保的层面
(一)保护物质的自然环境
(二)保护人间的社会环境
(三)保护自我的内在环境
二、《金刚经》的心灵世界
(一)净化人心
(二)发菩提心
(三)保护初发心
(四)降伏烦恼心
三、《金刚经》的心灵环保
(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二)“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三)“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四、从有到无的心灵环保
(一)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住于过去和未来
(二)大修行人的心理状况——住于现在的活动
(三)解脱者的智慧反映——不住于过去、未来、现在


第二讲 《金刚经》与自我提升
一、《金刚经》的自我观
(一)自我的层次
(二)执著的自我
(三)假名的自我
二、《金刚经》的自我升华
(一)认识自我
(二)化解自我
(三)提升自我


第三讲 《金刚经》与净化社会
一、《金刚经》的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中印度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二)社会环境的接触层面
二、《金刚经》的社会建设
(一)祇陀太子的事迹
(二)给孤独长者的事迹
(三)人间社会的互动关系
(四)以布施行与忍辱行建设人间、关怀社会
三、《金刚经》以法布施的心灵环保来净化社会


第四讲 《金刚经》与福慧自在
一、福报与智慧是一体的两面
(一)福报的定义是:过去种福现在有福,现在种福未来有福
(二)智慧的定义是:当做的事要恰到好处地去做,当说的话要适如其分地说
二、《金刚经》的福慧双修
(一)修福当与修慧配合
(二)修慧是从修福中表现
三、依智慧修福德才能无碍自在
(一)戒、定、慧三无漏学
(二)行布施而不住相
(三)法布施功德最大


附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及注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注
附录 金刚经书法欣赏
康熙御笔临董其昌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