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蕴的理论,《杂阿含经》卷1-3有比较集中的论述。《杂阿含经》卷1第22经中,佛告诉劫波说:
“当观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纽,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
五蕴的组合,显现了世界和生命。五蕴不论在时间、空间上,还是形态上,都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中阿含经》中说:“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也就是说,五蕴组成的世界和生命,不受任何意识支配,不是常处不变的。由五蕴论而提出了“无我”说,婆罗门教讲宇宙有“大我”,个人有“小我”,“我”是宇宙和个人的“灵魂”。原始佛教认为“我”是不存在的,反对世界由“我”主宰,诸法中也“无我”。但是,五蕴中包含了有所谓“灵魂”的内容,如行、受、想、识四蕴,被称为“名”,称五蕴为“名色”,它有时与识并称,因为识在名色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实际上并没有否定“灵魂”,也没有把现在的人与虚构的“灵魂”加以区别。另外,佛教把三世的生命分为“生有”(托胎时受生时一刹那),“死有”(生死之间)和“中有”(死后到转生之间的生命),“中有”则被很多人称之为“灵魂”或者相当于“灵魂”。人就是从“生有”至“死有”,从“死有”而至“中有”,从“中有”至“生有”,又从“生有”至“死有”,如此次第辗转生死,轮回不已,从而以体证一切皆空。
5.《阿含经》的政治思想内容
在《增一阿含经》卷26中佛陀曾经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佛是人间的哲人而不是神,因此在卷31中更具体地提出:“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的主张。他对政治的关.怀,不是“止于言”,而是“起而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