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王形:是穿甲胄的护法善神,如四天王。
鬼、畜牲形:罗刹夜叉及天龙八部的相貌多为鬼畜二形。
佛教诸尊的宝冠种类亦很多,如大日如来头部所戴的五佛冠,虚空藏及弥勒菩萨的宝冠亦属此类;观音菩萨的宝冠多安置化佛;大势至菩萨安置宝瓶;弥勒宝冠安置五轮塔婆;虚空藏安置三十五佛等。
在我国,随着佛教之传布发展,佛教造形亦显现出时代性之嬗变。兹分七个时期概述如下:
一、五胡十六国造像(公元3至4世纪),当时大多供奉容易搬动、坚固而小型之金铜佛像,与印度西北犍陀罗或中印度摩菟罗地方出土之石造佛像颇相似。典型遗物为“古式金铜菩萨立像”,乃我国最早之佛像,其造型系藉犍陀罗雕刻样式表现出古朴粗犷之风格,代表北方游牧民族之审美观。
二、云冈期造像(公元460-493年),以“昙曜五窟”为中心雕造数十万座佛像,其本尊虽仍保有犍陀罗与摩菟罗之风格,然由极单纯化的线与面,构成丰满脸形。长而锐利的眼睛、端正的鼻梁与鼻翼、微笑的厚唇、巨耳、宽肩、粗颈等,显现伟岸刚毅而浑厚之大丈夫相貌及表情,充分表现拓跋游牧民族粗犷健硕之气魄。但至末期,其表现形式已异于西域、印度,衣饰变为宽袖长裙,装饰华丽,刻画均匀整齐。 三、龙门造像(公元494-550年),由于石质精细,造形细腻巧微,脸部、身体均细长窈窕,殆由于社会之审美观改变,瘦长造形乃时风之所趋;佛像服装倾向中国,为印度、西域所未见。
四、齐、周期造像(公元551一-580年),以天龙山与晌堂山之“天晌样式”为代表。最大特色即是像容由瘦身长脸再度变为圆脸,然不及云冈期明显。又受印度笈多王朝以薄衲衣表现肉体之造形影响,表现出丰满柔软感觉,佛身之装饰及宝冠之刻画均极精细。
五、隋代造像(公元581-617年),造形轻快而富于流动性,其风格一方面沿袭齐、周期造像,另一方面则在颈划三道线条,目鼻与口唇构成曲面,例如龙门石窟之药方洞、天龙山之第八窟。造形大致依照人体本来形态加以写实刻画,此外在宝冠及身上装饰颇为豪华绚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