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朝拜之所<br> 一座城的心脏<br> 位于今天西敏寺位置上的第一座大修道院修建于约公元960年,是由当时的格拉斯顿伯雷修道院院长和坎特伯雷大主教圣邓司旦主持修建的。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已无从得知,不过据说它的位置就在现在教堂的两门旁边。不足百年之后,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开始在教堂旁修建一座大一些的诺曼一罗马式修道院献给圣彼得。修道院的风格和现存的达勒姆大教堂相近。爱德华还在旁边建立了一座新的王宫。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建的王宫成为了日后的威斯敏斯特宫,最终成为今天的议会大厦。<br> 1066年1月5日,爱德华辞世,离两敏寺的祭奉仪式仅8日。他的遗体于次日下葬,当晚哈罗德一世就被推选成为新王,并举行了庆祝仪式(恐怕关于当时西敏寺最清晰的图片就是呈现在“巴约挂毯”上,它描绘了新被祭奉的教堂和“忏悔者”爱德华的葬礼)。然而,随即在圣诞节,西敏寺又迎来了一位新的国王。因为短短数月间在黑斯廷斯的一场大战中哈罗德战败,“征服者”威廉随即取得王位。<br> 1087年12月26日的再次加冕仪式,宣布了威廉(“征服者”威廉的儿子)继承王位。经过一次次的加冕之后,一套程序逐渐成型。西敏寺自始成为举办王室接任和一些神圣仪式的地方。从此,除了幼时曾被关押的塔中王子爱德华五世和放弃了王位的爱德华八世,英国历代君主都是在西敏寺中,坐在同一张加冕宝座上接受王冠。<br> 正是这样的传统将西敏寺置于英国权力仪式的中心。另外,在附近的议会大厦更是将权力集中于这一小块地方。这吸引了更多游客和朝圣者,其影响已超出了单纯的宗教因素。同时,公其国葬、教堂墓地和纪念塑像也使西敏寺成为一处祭奠英格兰伟大优良传统的地方。如果列出在此长眠之人的名单,可是会令人震撼的。除了18位英国君主,一些曾为英国文化、科学和艺术贡献甚多的伟大人物也长眠于此:查尔斯·狄更斯、托马斯·哈代、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爵士、劳伦斯·奥利维尔爵士、艾萨克·牛顿爵士、查尔斯·达尔文、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詹姆士·克勒克·麦克斯韦和杰弗里·乔叟。这里也是一名无名战士的安息之所,这位英国军人在一战中遇害,他代表了所有为保卫大英帝国牺牲的人们。<br> 九百岁的美<br> 在漫长的历史中,“忏悔者”爱德华国王所建筑的教堂已经历了无数次重修和改建。1245年亨利三世推倒了教堂的大片地方,并开始新一轮的修建,直至他去世都没有完工。就是在这次修葺中新增加了美丽的八角形牧师会礼堂。14世纪新增添了回廊、修道会馆和寺院建筑。16世纪,亨利七世时期完成了寺中最高大醒目的法国式教堂中殿。也是在他的关注下,促成了圣母堂中精美绝伦的扇形吊拱创意。1540年亨利八世重组教会之后,西敏寺成为伦敦内部一个单独的主教教区,与圣保罗大教堂共列。这一改变赋予了西敏寺一个大教堂的地位,可惜只厂力时了10年。之后,伊丽莎白一世把教堂更名为圣彼得学院教堂,至今它仍然是西敏寺的正名。<br> 从1722年到1740年间,圣保罗大教堂的设计者克里斯多夫·雷恩爵士和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合力负责建成了西敏寺标志性的西前塔。自那之后的工作都是些小修小补(例如新增的雕塑或者纪念碑),或者一些必要的修复。毕竟,这座建筑的核心已经有九百多岁了。然而,无论外部设施如何变化,西敏寺对于英国教会和这个国家始终保持着其非同一般的稳固地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