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坏情绪,是谁惹的祸
1.悲观令人憔悴
悲观与悲伤不同,悲伤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心情,而悲观则是一种不好的人生态度。一个人一旦悲观,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好情绪。中医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说明一个人因悲观而产生的坏情绪,会影响到他的身体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悲由何起,厌从何来?人生在世,悲、欢、喜、忧……风情万种。只知为情消得人憔悴,殊不知悲观这种坏情绪也能消得人憔悴。
在现实生活里,每个人都不可避免遭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打击和挫折:因为高考落榜而精神萎靡,或是因为失恋而痛苦忧伤,因为无法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而丧失斗志……这些心理多半是人们意志力薄弱、情绪不稳定的表现。而这些异常的心理、不好的情绪,往往导致痛苦的人生,影响人对环境的正确认知。怀有悲观情绪的人对未来抱持否定的看法,对任何事情总是做最坏的预测,在观察人的时候,总是看到本质恶劣的一面。对他们而言,社会是由一群狡猾、颓废和邪恶的人组成。这群人总是想利用周遭的事物为自己谋利,既无法信赖,也不值得对其伸出援手。对怀有悲观情绪的人谈起任何计划,他马上就会提出一连串有关这个计划的麻烦与障碍。而且他还会告诉你,即使圆满达成目的,最后也只会尝到苦涩、幻灭与屈辱。经这么一说,你大概会立刻沮丧消沉了吧?
悲观的心态,往往来自于对环境驾驭的一种挫折感。所谓“挫折”,即人们在某种动机下所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阻碍,因阻碍因素无法克服而滋生出的紧张焦虑状态与情绪反应。造成挫折情境的因素多种多样,导致挫折情境的原因各不相同,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对挫折情境的反应也有很大差异,这三者构成了挫折情境圈的基本运行机制。
引起悲观情绪的原因有三类:
一是在自然环境影响下,人们预期目标无法达到,遂产生受挫情绪。如西汉中期,河南、山东一带的黄河屡屡泛滥,尤其是中游的瓠子口,反复被河水冲决,以致中下游地区各郡县屡受其害。汉武帝和百官群僚赶赴灾区,同时征发数万名民工与群臣一起堵塞即将决堤的河口,但一直收效甚微。武帝“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产生了深重的挫折感。在极度苦闷和茫然中,写下了《子瓠歌》一诗,抒发无可奈何的心境:“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为我谓为河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
二是由于社会因素所导致的受挫情绪。无疑,其影响较之前者更为普遍和深刻得多。诸如人际关系的紧张,政治活动的波折,经济行为的困难,世情、人情、风俗、习惯的影响,集团利益的冲突等等,均可造成挫折情境,使人的情绪变坏。东晋初年,从东汉起即已出现的婚姻结构中的等级状况愈来愈明显。中原士族王导自恃为南渡的大族核心,欲与江南士族陆玩通婚,但具有优越感的陆玩压根儿就看不起穷酸的北方士人,他十分傲慢地回答道:“培楼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伦之始。”王导的求婚遂遭挫折。南宋文人杨炎正是在“报国无路”的责任感受挫折的情境下,感慨地写道:“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三是由于个人自身内在因素如才智、体能、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等与所期望的目标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悲观情绪。如西汉文人司马相如和杨雄均因口吃而无法与他人“交谈”,这在客观上影响了二人的仕途。显然,这种状况对司马相如和杨雄的仕宦期望造成了挫折。
在遭受挫折时,能摆脱挫折对情绪的困扰并避免行为失常的能力,是挫折的耐受力。从社会角度看,对挫折压力承受能力较差的有三种类型的人。他们往往会在应对环境时产生悲观情绪,这三种类型分别是:一是个体在由童年到成熟过程中没有或很少经受挫折,长期受到过分的保护与溺爱,造成情感方面比较脆弱,从而难以应付挫折局面;二是个体在由童年到成熟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保护和支持,并受到不断产生的挫折压力与打击,难以或无法承受挫折焦虑,因而经常情绪变坏;三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优裕,而后境遇骤然下降,由于前后反差过大,致使个体沉溺于往昔境遇,以对往昔幸福的回忆来取代对现实挫折的抗争。
从客体角度看,人对于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的耐受力又与下述四种因素有关:(1)挫折驱力的强弱;(2)挫折驱力范围的大小;(3)挫折出现的频率;(4)伴随主体反应可能出现的挫折加重(如惩罚)、减低或消失程度对其的反馈影响。上述的各方面内容往往纠缠在一起,对受挫主体产生复杂而广泛的作用。
对挫折压力承受能力较差的人,看待事物时往往容易产生悲观情绪。而拥有悲观情绪的人往往命运不佳,因为他们怀疑自己,总是在重大抉择中选择消极的做法。悲观这种不好的情绪会使一个本来充满生气的人,变得消极服从、唯唯诺诺、习故安常、不喜变化而墨守成规,使人精神变得萎靡不振、毫无生气、毫无远见、毫无斗志、毫无社会责任感。
悲观情绪是一种病毒,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某天早晨,你偶然在路上碰到悲观的他,他会立即将消极情绪与无力感传染给你。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期待被唤醒、引诱的“倾向”。有悲观情绪的人能够巧妙地掳获这种“倾向”,藉此实现其目的。
我们内心的“倾向”包括:第一,对未来的不确定与恐惧;第二,我们与生俱来的怠惰,希望躲在自己的壳里不要动。事实上悲观者的本质就是怠惰。他不愿努力适应新的事物,也不愿改变习惯。无论起床、用餐,还是度周末的方式,都要依照固定的模式进行。
一般而言,怀有悲观情绪的人是吝啬的。推己及人,他认为既然每个人都那么贪婪、堕落,而且千方百计地想占别人的便宜,自己又为什么必须宽以待人呢?他常常深怀嫉妒,这从他的说话中可以流露出来。
如果与乐观者相处那就快乐多了。他容易信赖别人,也愿意涉人险境。但他也能察觉别人的恶意或缺点,只是他不愿将之视为障碍而犹豫不前。他相信每个人都有优点,并努力唤醒别人的优点。
怀有悲观情绪的人躲在自己的壳里面,甚至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认为别人都是危险性的。相反,乐观者关心别人,让别人畅所欲言,观察对方的所作所为。如此一来,便能够了解每个人的长处、优点,因而得以团结、领导众人,朝某个共同的目标迈进。但凡卓越的组织者、优秀的企业家,都必须具备这种特质。而要使自己生活得快乐幸福,就必须让自己摆脱悲观情绪,乐观地对待人生。
2.自卑是悲剧产生的根源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而丧失信心,做什么事情都怕这怕那。自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
当一个人连自己都无法相信时,便已预告了一种不幸即将到来。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吟道:“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何等豪迈的气势!心理学家读到此句的时候,肯定还会再加上一句:这是何等的自信!现代人生活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眼前常有机遇,尝试成了现代人时尚的人生信条。每当人们走向一个新的挑战之前,总是向挑战者或竞争者显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次胜利非我莫属!但是,在人生舞台上,有些人却总是哀叹:天生我材……没用。这种怀有自卑情绪的人与自信者产生强烈的反差:自信者相信自己的力量,竭力去做人生舞台上的主角;自卑情绪的人则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只适合当观众。
一个人由于缺乏成功的经验,缺乏客观的期望和评价,同时消极的自我暗示又抑制了自信心,加上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恶劣的生活境遇等等原因,导致了自卑情绪的产生。这种情绪常表现为抑郁、悲观、孤僻。如果任其发展,便会成为人性格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就会抑制人的能力发展。自卑情绪是影响交往的严重心理障碍,它直接阻碍了一个人走向群体、与其他人交往的勇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