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证严法师讲孝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9007867
  • 作      者:
    (释)证严讲述
  • 出 版 社 :
    重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证严法师简介:
    台湾佛教领袖之一、社会慈善家,有“东方的特蕾莎”之称。
    1937年,出生于台湾台中的清水镇。
    1963年,依印顺导师为亲教师出家。师训“为佛教,为众生”,奉持不懈。
    1966年,创办“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
    1986年,创办佛教慈济医院,继之又创办慈济护专及慈济医学院。慈济以慈善、医疗、教育、文化为四大志业,在世界五大洲均成立分会及联络处,并开展国际急难救助,又推动成立台湾第一所骨髓捐赠资料中心。
    1994年,获“艾森豪威尔国际和平奖”。
    1995年,获“亚洲最杰出女性奖”。
    2001年,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2002年,获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学名誉博士学位。
    2004年,获加州美国亚裔联盟亚美“人道关怀奖”。
    2007年,获日本第24届“庭野和平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父母爱子女真如源远流长的河水啊!他们爱子女的心,就像水由高处往下流,非常的自然;而要求子女以同样的心孝顺父母,就像水由低处往上流般的困难!我常说父母疼爱子女是一辈子的事,直到自己的生命终了才停止;而子女爱父母的时间又有多长呢?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子女抚养长大,大多数的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会说:“我自己有家庭要照顾,哪有办法再照顾到父母呢?”
    如果对自己的父母——给你很多亲情的人,你都不知道要去爱他们,你真的能去爱那些与你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吗?所以说百善孝为先,真正的好人是从尽孝开始。
    孝顺父母不应该有计算时间的心理,供养父母不应该有衡量物质的心态。必须明白,父母养育子女的时候,他们从来没计较过;他们尽心尽力,把一切的时日、心力和物质都给了子女。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缘起
    讲经的人、时、地
    阿难说:“我的确是这样昕到——某一个时候,佛陀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说此《父母恩重难报经》。”
    “如是我闻”是每部佛经开头的经序。佛陀讲经时,弟子并没有当场记录,而是由侍者阿难尊者凭记忆于事后传诵下来的。因为阿难每天都随侍在佛陀身边,佛陀向弟子所讲的话,或对某些求教者所讲的道理,他都凭着记忆力和智慧,摄受在脑海中,所以有句话说:“佛法如大海,流人阿难心。”
    佛陀讲经四十九年,直到八十岁入灭。在佛陀将人灭前,由于佛陀的弟子们大多已修到解脱境界,看到佛陀即将人灭,大家表情都肃穆而凝重。而阿难身为佛陀的侍者有二十多年之久,日夜相处,感情深厚;尤其佛陀与阿难本是堂兄弟,佛陀即将人灭,当然更令阿难伤心。伤心的阿难激动地跑到一棵大树下,抱着树干大声痛哭。
    佛弟子阿那律陀远远听到阿难的哭叫声,循声找到阿难,拍拍阿难的肩膀。阿难回头看到阿那律陀,便向他说:“佛陀即将离开我们了!”然后哭得更伤心了。原来阿那律陀也是佛陀的堂兄弟,阿难与亲人相见,当然更是感伤啊!
    由于阿那律陀已证得阿罗汉果,明白“人”只是天地宇宙间的过客,佛陀既然已经八十岁了,八十年前当他出生的那一刻,即已注定总有一天会入灭,所以阿那律陀把生死看得很自在。
    他牵着阿难的手说:“阿难,你不要悲恸,要把握时间,你的责任很重大,有很多事要赶快进行。我们要了解佛陀的心意:首先,将来佛教在人间要怎样推行?第二,将来僧团要如何管理?谁来当僧团的领导者?第三,如何结集经
    典,使经典能取信于人间,让人能辨别是否为佛陀所说的话?你要赶快向佛陀请示这些问题,千万别在此哭泣浪费时间啊!”
    阿难听了这席话,如梦初醒,急忙赶回佛陀的身边说:“佛陀,请您慈悲为我们开示,佛陀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一旦佛陀入灭,谁来当我们的导师呢?”
    佛陀回答道:“以‘戒’为师。你们必须依照我制定的规矩,依教奉行。”
    又问:“僧团中难免有一些不守教规的人,佛陀在世时都有不能受教的人,一旦佛陀离开了,什么人可以调伏他们呢?”
    佛陀回答道:“阿难!你要发慈悲心来教育他们。如能受教的,应该为他们欢喜祝福;如不能接受教法的人,应对其生怜悯心。至于劣性不改者,则默而摈之(意即:不作正面处置。然淡默以对,任其自行修正或离去)。”
    阿难又问:“佛陀在世时讲了这么多妙法,将来我们应该把佛陀的教法流传于人间。但是异教的经典这么多,要怎样才能取信于人,让人相信这是佛陀所讲的教理妙法呢?”
    佛陀回答道:“你们每个人都要发心,把我说过的话结集成经典,流传于人间;如要取信于人,就用‘如是我闻’四个字作开头吧!”
    因此,只要有“如是我闻”这句话,就可证明此经是佛陀所说的。这就是遵佛遗教。
    “一时”,也就是某一个时候。也许有人会想,为什么不标明公元前几年几月几日,来取信于人呢?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佛陀讲经时,并没有现场笔记,所有经典,都是阿难记忆在脑海中的,所以无法明确说出年月日。另一项最大的原因是佛的智慧——佛所讲的经典,不但要流传在人间,也要流传于天堂、龙宫,如此到底是要标明天堂的时日呢,还是标明娑婆世界的人间时日呢?
    比如说:佛陀在忉利天宫为母亲讲《地藏经》,忉利天的一日,已是人间的一百年;而且在人间,世界各地的日夜时间都不一样。佛陀为了让所讲述的经法,使普天之下都能接受,所以就通用“一时”来概括。
    “祗树给孤独园”是在舍卫国郊区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在此讲经说法的时间及次数较多。
    为什么这个地方叫做“祗树给孤独园”呢?这有一段典故:
    舍卫国当时有位“给孤独长者”,这位长者在国内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不但很富有,而且很有爱心,因此博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长者除最小的儿子尚未结婚外,其余的均已成家。长者心想:我一定要为小儿子找位既漂亮又贤淑的女子为妻。
    正好邻国一位好友,有一个女儿很漂亮,他想与这位朋友结为姻亲,因此就到朋友家去拜访。
    长者一到朋友家,看到内内外外都张灯结彩,人人喜气洋洋,心里很高兴,以为朋友以这种华丽庄严的场面来迎接他,所以一见面长者就说:“我好感动啊!你不需要为我行如此大的礼节啊!”
    他的朋友回道:“你误会了!我不是为你,我是为佛陀!”
    长者一听到“佛陀”的名字,突然间内心一阵震撼,觉得有股莫名的欢喜,于是好奇地问:“佛陀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值得你这么尊重呢?”
    朋友回答道:“你既然来了,就住下吧!明天中午我要恭请佛陀来家中供养,你就可以亲眼见到佛陀庄严的法相,听到佛陀的妙音法语了!”
    长者当晚彻夜难眠,心中一直期盼着天快亮,希望能早点见到伟大的佛陀,所以怎么睡也睡不着。于是他起床到处走动,不由自主地走出了花园,来到一片清净的丛林,看到一位形貌很庄严的修行者端坐在树下。长者不由自主地五体投地拜了下去。那时天将黎明,他抬起头来,看到这位修行者庄严而安详的慈颜,心中顿觉如露出摩尼宝珠般的光明和清净。
    他跪下虔敬地问道:“请问大德如何尊称?”
    佛陀说:“我就是你想要见的人啊!”
    长者一听就说:“原来您是佛陀!怪不得我的朋友会如此的敬重您。佛陀啊!您能答应我,让我邀请您到舍卫国去好吗?舍卫国那个地方,很需要像您这么庄严有德、福慧具足的圣人,您是否愿意到那个地方去教化众生呢?”
    佛说:“只要那里有僧团居住的场所,有讲经的地方,我一定会去。”
    长者听了欣喜地说:“我现在马上回舍卫国,好好寻找一个地方供养僧侣,恳请佛陀慈悲施教。”
    长者回去后就开始找土地,但都不理想。最后他找到一个很好的地方,但这块土地的主人是祗陀太子,于是给孤独长者请求太子让售这块土地。
    太子不愿得罪长者,却又不肯让售土地,因此就出了一道难题给他。太子说:“可以啊!土地可以卖给你,但价钱很贵。”
    长者回道:“不要紧”我一定可以做到。”
    太子说:“只要你用黄金铺地,你的黄金能铺到哪里,那部分的土地就是你的。”
    长者回道:“那还不简单,只要金子与钱能买得到,即使用尽家产,我也要完成这个心愿。”
    他回家后,就把家中所有的黄金,派人用车子载到那块土地上,一寸寸地把黄金铺在地上。他向太子说:“你看!每一寸的土地我都铺满了黄金,这块土地是否已经是我的了?”
    太子看了心中非常感动,就向长者说:“你要供养的人到底是谁呢?竟然值得你用黄金来铺地?既然能让你这么尊敬,我想这个人一定是普天之下罕有的圣人。我真的很感动,请你把金子收回去,这块地就让我来捐吧!”
    长者说:“不行,我的金子既已铺在地上,这块地就是我的了,我要以此来表示我供养佛陀的诚意。”
    太子非常后悔,心想早知如此,当初就该把地捐了,现在想捐已没有机会了。不过他心生一计地说:“好吧!既然你的金子都已铺满了土地,这块地就是你的了,但是地上的这些树木,金子无法铺上,我只好叫人把树砍掉。”
    长者一听,吃了一惊!这块土地的美,就是因为有这些树木,万一树真的被砍掉了,那岂不就破坏了园地的美感吗?他非常着急,马上向太子说:“我们一起捐赠吧!土地由我捐,树木由你捐;佛陀如果看到这些树木,一定会很欢喜的。”
    太子说:“只要有我的份就好。”于是给孤独长者就在这块地上盖起精舍,里面有讲堂,也有僧侣居住的地方。
    数个月后,房子盖好了,佛陀就率领弟子来到这里。长者即向佛陀介绍祗陀太子,并向佛陀说明土地与树木的缘由。
    佛听完之后,说:“既然这个地方是你们两位合捐的,我就用你们二人的名字为名。因为太子捐树,所以称‘祗树’;而给孤独长者捐园地,就称‘给孤独园’。”
    所以“祗树给孤独园”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与大比丘二千五百人,菩萨摩诃萨三万八千人俱。
    佛陀在祗树给孤独园讲《父母恩重难报经》时,在场闻法的人有多少呢?有出家众二千五百人,菩萨、大菩萨等共约三万八千人。这段经文就是在描述听经者的数目。
    以何因缘,礼拜枯骨
    尔时,世尊引领大众,直往南行。
    当时,释迦牟尼佛讲经并不是固定在某个地方,而是带领弟子到处弘法,有些在家众也会随着佛的去处而前往听经。
    ……
展开
目录
前言
父母恩重难报经[经文]
第一章 缘起
讲经的人、时、地
以何因缘,礼拜枯骨

第二章 怀胎
母亲的怀孕
孝子与逆子的出生

第三章 亲恩
亲恩
怀胎守护恩
临产受苦恩
生子忘忧恩
咽苦吐甘恩
回干就湿恩
哺乳养育恩
洗濯不净恩
远行忆念恩
深加体恤恩
究竟怜悯恩

第四章 子过
百善孝为先
饮母白血,不孝不顺
毁辱亲情,朋附恶人
违背爹娘,欢会长乖
忧念忆子,不曾割舍
作奸犯科,永乖扶侍
父孤母寡,寒冻饥渴
供养妻儿,无避羞耻
婚嫁已讫,不孝遂增
不孝之愆,卒难陈报

第五章 报恩
如来梵音演深恩
云何报恩
不孝罪报
不违圣教,信受奉行
结语:众生皆我父母眷属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