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政治及其公共性:阿伦特政治伦理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4264
  • 作      者:
    涂文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涂文娟,1981年出生,清华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西方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迄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对于人类社会及其政治事务的公共性问题,现代人似乎很容易理解,也越来越关注;但实际上却又似乎不甚了解,且越来越模糊、甚至淡忘。这样说好像颇为费解,既不合逻辑,也不合事实。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阿伦特的公共性思想所具有的现实向度。近现代以来,人们对社会正义、真理、公平与公正等价值理念的普遍认同,充分反映出入类社会的某种进步。然而几乎所有事实都表明,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明显不足,政治日趋平庸化,政治生活的质量日益降低。人们正在远离公共生活,而隐退于个人私生活的狭隘领域,只满足于个人生活的舒适,而不管公共事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即使在私人领域,人们也发现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其私密性和隐私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似乎能够使人们重新聚集在一起,唤起人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的,只不过是自我利益的获得和公民所承担的义务。人们不再把参与政治事务作为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而是把它当成一种负担,更不用说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当我们回过头来读读阿伦特的著作,她在著作中体现的那种对政治的担忧、鼓励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指出公共参与不应是一种负担而是内在于人的本质、公共参与所带来的公共幸福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追寻的公共性思想就显得弥足珍贵。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阿伦特的公共性思想进行理论分析。在这个理论框架内,我不仅要全面地层示阿伦特公共性理论的内容,而且还要揭示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阿伦特的某些观点之所以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部分的原因在于阿伦特没有建立一个理论体系。我们知道,阿伦特从来没有写一本像霍布斯或罗尔斯那样的系统的政治哲学著作。
展开
目录
序 公共性的政治伦理理解
导论 汉娜。阿伦特与政治哲学
第一章 公共性与公共领域的衰落
第一节 “公共性”概念历史溯源
一 西方“公共性”概念演变
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
三 中西文化中“公共性”概念的异同
第二节 阿伦特的“公共性”概念
一 “公共性”与“私人性
二 “公共性”的三个维度
第三节 失落的公共领域
一 公共领域存续的条件
二 公共领域衰落的过程
三 公共领域衰落的表征
第四节 对公/私二分法的批评与辩护
一 批评之一:不辩证的二分法
二 批判之二:男权原则的二分法
三 为阿伦特一辩

第二章 政治行动:政治公共性的本质
第一节 行动与人的条件
一 劳动和动物化的劳动者
二 工作和技艺者
三 政治行动和政治行动者
第二节 行动的结构特征
一 存在与显现一致
二 对不朽的期盼
三 行动之勇智思之勇
四 权力新释
五 政治自由
第三节 在比较视野中审视行动
一 古典时代的自由:阿伦特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主义
二 劳动与奴役:阿伦特与黑格尔、马克思
三 工具性的权力和交往性的权力:阿伦特、韦伯与哈贝马斯
四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阿伦特与自由主义

第三章 政治邪恶:政治公共性的瓦解
第一节 极权主义的产生
一 极权主义产生的三部曲
二 揭开《极权主义的起源》的历史学和方法论谜团
第二节 极权主义的运动法则
一 宣传:虚构与谎言的世界
二 组织:共同行动蜕变为秘密会社
三 意识形态与恐怖:极权主义统治的逻辑暴政
第三节 政治邪恶
一 根本的恶:人间的地狱形象
二 平庸的恶:邪恶的肤浅与无根形象
三 反思极权专制邪恶
第四节 思考与判断:抵制政治邪恶的屏障
一 扩展的思维方式
二 想象力的处理和反思的处理
三 共通感

第四章 由革命走向团结:政治公共性的复兴
第一节 革命:“无中生有”的奇迹
一 “开端”困境:从马基雅维里到西耶斯
二 以政治行动替代人民主权
三 政治体的存续
第二节 团结:从理论的遮蔽中产生?
一 团结、同情与怜悯
二 三种团结观
三 从精英到平等:迈向新的团结

第五章 大众社会:政治公共性的挑战与完善
第一节 大众文化:世界性的瓦解
一 大众文化的兴起
二 大众文化的审美主体:庸人
三 文化与政治
第二节 政治谎言:极权主义梦魇的泛滥
一 政治谎言的现代特点
二 谎言与行动
三 真理与政治
第三节 政治暴力
一 政治文化传统对暴力的迷思以及对暴丈与权力的混淆
二 愤怒与理性化暴力的非理性
三 权力的合法性与暴力的正当性
四 民间暴力和官方暴力
第四节 公民不服从
一 良知拒绝与公民不服从
二 公民不服从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三 公民不服从的合法性
结语 公共性与现代性:结构性张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