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现代哲学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0757
  • 作      者:
    [冯友兰著]
  • 出 版 社 :
    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生后卦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展开
内容介绍
    “冯友兰作,品精选”收入作者大部分重要论著,由我店分两辑出版。先行付梓的第一辑七种是:《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上六种即“贞元六书”)和《南渡集》;现在刊行的第二辑则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三松堂自序》等,一共四种五册。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宣传斗争与章炳麟<br>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使中国人民认识到:维新运动不能解决救亡图存的问题,必须用武力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br>    孙中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于190s年在曰: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革命派;康有为的残余势力也逃到曰:本东京,这是立宪派。这两派是中国20世纪初期两大政治势力,各在曰:本东京设了宣传机关。立宪派的机关报是《新民丛报》,其总编辑是梁启超;革命派的机关报是《民报》,其总编辑是章炳麟。<br>    章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早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后来组织了一个革命的党,名“光复会”,以排满为宗旨,和同盟会的总纲有一部分相合,因与同盟会合作。章炳麟为《民报》的总编辑兼发行人,和《新民丛报》相对立。章炳麒在东京的时候,有不少革命的留学生和革命者向他学习国学,他和他的学生们在中国经学、文学、诗学、哲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等方面都自成一派,称为“章门”。他的著作很多,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编为《章太炎全集》(以下简称《全集》)。<br>    第一节《民报》与《新民丛报》斗争的要点<br>    《民报》曾把当时和《新民丛报》斗争的要点归纳为十二条,称为《(民报)与    “一、《民报》主共和;《新民丛报》主专制。”<br>    “二、《民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br>    “三、《民报》以政府恶劣,故望国民之革命;《新民丛报》以国民恶劣,故望政府以专制。”<br>    “五、《民报》主张政治革命,同时主张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主张政府开明专制,同时主张政治革命。”<br>    “六、《民报》以为,国民革命自颠覆专制而观,则为政治革命,自驱除异族而观,则为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以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不能相容。”<br>    “七、《民报》以为,政治革命必须实力;《新民丛报》以为,政治革命只须要求。”<br>    “十一、《民报》以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丛报》以为,革命反以得专制。”<br>    “十二、《民报》鉴于世界前途,知社会问题必须解决,故提倡社会主义;《新民丛报》以为,社会主义不过煽动乞丐流民之具。”<br>    在这个文件里,《民报》把革命派与维新派的纲领作了一个针锋相对的对比。    <br>    革命派与维新派的要求的内容和实现要求的手段都是绝对不相同的“维新派主张的开明专制和君主立宪,其专制的君主,具体地说,就是清朝的皇帝。他们反对以排满为内容的种族革命,也反对以“民主共和”为内容的政治革命,更反对以“平均地权”为内容的社会革命。他们认为“只须要求”,反对暴力。他们在一切方面都是和革命派对立的。<br>    维新派的主张确是如此说的。当时《新民丛报》的总编辑是康有为的大弟子梁启超(1873—1929)。他在《新民丛报》中,根据康有为的“三世”说,认为进步要有一定的阶段,在行民主共和之前,须先行君主立宪。而且立宪也不是马上所能做到的,还要等待。“立宪政体者,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不如开明专制”。至于社会革命更是他所惧怕的。他说:“敢有言以社会革命与他种革命相提并行者,其人即黄帝之逆子,中国之罪人也。”(《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七十五期)他怕的是革命派“利用此(革命)以博下等社会之同情,冀赌徒、光棍、大盗、小偷、乞丐、流氓、狱囚之悉为我用”。<br>    第二节  章炳麟对于康有为的驳斥<br>    《民报》所提出的十二点是革命派对立宪派所作的批判。在此以前,章炳麟已经以个人名义对于康有为的言论作了驳斥。<br>    汉族与满族之间的民族矛盾,自明末清初以来,一直继续存在。这个矛盾从太平天国以后,又激化了。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汉族反对异族统治的民族主义思想,成为推翻清朝统治的一个革命武器。章炳麟是这种民族主义思想较早的一个传播者和鼓动者。<br>    康有为向在美洲的华侨宣传说: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章炳麟针对康有为的论点痛加驳斥。康有为反对排满,主张“不论种族异同,唯计情伪得失”。章炳麟驳斥说:种族异同不能不论,满族和汉族确是不同的民族。即就“情伪得失”而论,在清朝的统治之下,汉人确切是在各方面都受严重的压迫。他向康有为指出:“载湉(光绪皇帝)者,固长素(康有为字)之私友,而汉族之公仇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全集》第四册,第178页)<br>    康有为的另外一个论点是说,革命必须有很大的牺牲。“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章炳麟驳斥说,革命固然是要流血,但立宪也不是可以用口舌要求得来的。英、奥、德、意以及曰:本,都是实行君主立宪,这些国家的国民,都是经过血战才能得到“自由议政之权”。章炳麟指出,维新派请求立宪,这是一个笑话。他说:“岂有立宪而上书奏请者。立宪可请,则革命亦可请乎?以一人之诏旨立宪,宪其所宪,非大地万国所谓宪也。”他指出,如果皇帝赐予立宪,还是君权专制,并不是立宪。<br>    章炳麟和当时的革命派初步认识到,在政权转移的问题上没有和平过渡的可能。统治者决不会自动放弃他的统.治。即使在所谓“立宪”中,专制君主放弃了一部分统治权,这也是武装斗争的结果。<br>    章炳麟对于革命的信念是坚定的,他说:“长素以为中国今曰: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曰: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此又何也?岂有立宪之世,一人独圣于上,而天下皆生番野蛮者哉?虽然,以此讥长素,则为反唇相讥,校轸无已。吾曰:不可立宪,长素犹曰:不可革命也。则应之曰::‘人心之智慧,自竞争而后发生,今曰:之民智,不必恃他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且勿举华(华盛顿)、拿(拿破仑)二圣,而举明末之李自成。李白成者,迫于饥寒,揭竿而起,固无革命观念,尚非今曰:广西会党之侪也。然自声势稍增,而革命之念起;革命之念起;而剿兵救民、赈饥济困之事兴。岂李自成生而有是志哉?竞争既久,知此事之不可已也。虽然,在李自成之世,则赈饥济困为不可已,在今之世,则合众共和为不可已。是故以赈饥济困结人心者,事成之后,或为枭雄;以合众共和结人心者,事成之后,必为民主。民主之兴,实由时势迫之,而亦由竞争以生此智慧者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全集》第四册,第180页)这是说,人不是在学习怎样革命以后才能进行革命,因为只有在革命中才能学习革命。<br>    章炳麟又说:“人心进化,孟晋不已。以名号言,以方略言,经一竞争,必有胜于前者。”(《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全集》第四册,第181页)就是说,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纲领和政策都是可以逐步提高的,也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可以逐步提高。章炳麟说:“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全集》第四册,第181页)这就是说,革命的实践对于人民,是夺取政权的最有效的斗争武器,也是提高政治水平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br>    章炳麟又指出,康有为所以主张立宪,因为在立宪中,满人可以借立宪之名,维持满人统治汉人的地位。他说:“所谓立宪者,固将有上下两院,而下院议定之案,上院犹得以可否之。今上院之法定议员,谁为之耶?其曰:皇族,则亲王贝子是已;其曰:贵族,则八家与内外蒙古是已;其曰:高僧,则卫藏之达赖、班禅是已。是数者,皆汉族之所无,而异种之所特有,是议权仍不在汉人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全集》第四册,第178页)<br>    从阶级的观点看,立宪派所代表的是半资产阶级、半封建思想,革命派所代表的是全资产阶级思想。从戊戌变法的1898年到同盟会成立的1905年,不到十年之间,政治活动家和领导人的思想已经大变了,原来主张变法的已经成为守旧的了。近代维新进入现代革命,是急转直下的。<br>    第三节  章炳麟对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评论<br>    《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讲过,两汉经学中的一个主要斗争是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斗争。今文经学尤为突出的是以《春秋公羊传》为基础的公羊派。《公羊传》认为,孔丘受天命为王,因其并没有实际的王位,所以作《春秋》以为一王之法,实行这个法的是汉,这就是“为汉制法”。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发展看,“为汉制法”就是为中国封建社会制法。中国奴隶社会的社会制度行不通了,新的封建社会就要改制。公羊学家用孔丘的旗帜为改制的根据,这就叫“托古改制”。到了近代,中国社会又要改制了,康有为所领导的戊戌变法就是一种改制。康有为又打出公羊学的旗帜,作为改制的根据。康有为的一系列经学著作都是为戊戌变法服务的。<br>    章炳麟的《检论》是他早年鼓吹革命的《煊书》的修订本。《检论》第一卷也先谈到种族的问题,但是到第二卷就转入经学的问题了。章炳麟特别反对今文经学所主张的儒家经典是孔旦创作之说,认为孔子是“述而不作”的。他以《春秋》为例说:“《慎子》曰::‘《诗》,往志也;《书》,往诰也;《春秋》,往事也。’庄生亦言,《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志者,古文识字,其字诂曰::史,记事者也;事,职也;职,记微也,识常也。微为徽号,常为旗志。故志者,史官所记当世徽号,谓书契图象之属矣。事亦从史,而义为记徽。<br>    ……
展开
目录
自序<br>绪论<br>第一节 中国现代革命时期的阶级分析<br>第二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br>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br>第四节 “以夷为师”(向西方学习)<br>第一章 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宣传斗争与章炳麟<br>第一节 《民报》与《新民丛报》斗争的要点<br>第二节 章炳麟对于康有为的驳斥<br>第三节 章炳麟对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评论<br>第四节 章炳麟所理解的社会革命<br>第二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理论家和最高领导人孙中山<br>第一节 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活动的发展<br>第二节 孙中山追随维新派时期的半封建思想<br>第三节 孙中山领导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资产阶甥思想——建国方略<br>第四节 孙中山在国共合作中的半社会主义思想<br>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教育家、哲学家蔡元培<br>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br>第二节 蔡元培论世界观与人生观<br>第三节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br>第四节 蔡元培的哲学观<br>第五节 蔡元培的美学思想<br>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的右翼——胡适、梁漱溟<br>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内部的派别<br>第二节 胡适引进美国哲学——实验主义<br>第三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的应用<br>第四节 梁漱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态度<br>第五节 梁漱溟对于孔丘的新估价及其对于儒家的新解释<br>第六节 梁漱溟的文化论<br>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的左翼——陈独秀、李大钊<br>第一节 陈独秀论新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br>第二节 陈独秀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根源和奋斗目标<br>第三节 陈独秀对于当时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r>第四节 陈独秀论国民革命后中国的前途<br>第五节 李大钊接近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br>第六节 李大钊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br>第六章 20—40年代之间的三大论战<br>第一节 20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br>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对于“论战”的总结<br>第三节 关于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性质的论战<br>第四节 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的论战<br>第七章 毛泽东和中国现代革命<br>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阶段<br>第二节 毛泽东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斗争<br>第三节 《实践论》<br>第四节 《矛盾论》<br>第五节 《矛盾论》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br>第六节 社会主义阶段<br>第七节 极左思想阶段<br>第八节 空想共产主义与科学共产主义<br>第八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上)——金岳霖的哲学体系<br>第一节 道、式、能<br>第二书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br>第三节 性与尽性<br>第四节 理与命<br>第五节 无极而太极<br>第六节 现代化与民族化<br>第九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下)——冯友兰的哲学体系<br>第一节 “接着讲”与“照着讲”<br>第二节 理,太极<br>第三节 气<br>第四节 政治、社会思想<br>第五节 精神境界<br>第六节 “新理学”的理论矛盾<br>第十章 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中的心学——熊十力的哲学体系<br>第一节 熊十力哲学体系发展的过程<br>第二节 熊十力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br>第三节 熊十力的宇宙论<br>第四节 熊十力的心学思想<br>第十一章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