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理致与山水
在人类的各种审美活动中,山水审美一直是一个不分种族、不分时代、长盛不衰、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不过在不同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对山水的欣赏其着重点也是不同的。即以中国哲学为例,儒家哲学对山水美的欣赏主要偏重于它的德,而道家哲学对山水美的欣赏则主要偏重于它的理。魏晋玄佛作为对道家哲学和印度佛教的改造和发挥,它所讲的问题概括一下实际也正是一个“理”字。因此与道家哲学一样,在魏晋玄佛那里能够把山水和人联系起来的也主要是“理”。由于山水成了“理”的载体,使人们在欣赏它的时候能够感受“理”的妙趣,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致”,所以山水游赏才会成为魏晋士人诸多审美活动中的又一项重要内容。
从魏晋人对山水审美活动的激赏看,自然山水对“理”的言说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充满生机的自然山水,使人体悟到道的妙理,用魏晋人自己说的一句话来表达也就是:“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①用通俗的话说也就是,由于大道的自然无为,才使万物呈现得如此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千娇百媚。二是通过充满生机的自然山水体悟到乐情任性的心性之理,也即是说人只有在完全按照他们的本性活动时才是幸福的快乐的。譬如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云:“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②就是由飞鸟的夕还体悟到了一种有关“生命存在”的妙理。戴建业先生说陶渊明“这里的‘真’不是逻辑上的‘真’,而是‘存在者状态’上的‘真”’,是指“摆脱了一切俗缘的遮蔽”的“存在的本真状态”,是“本真存在的澄明朗现”③。这一认识确实是一语中的。那么所谓“存在的本真”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本性。可见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游赏不仅可以体悟到“道”之理,还可以体悟“性”之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