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知,材也:知,读为智,墨辩逻辑常用术语,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之综合官能和材质。《说文》:“知,识词也。从口矢。”段注:“白部云:‘,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知、义同,故作知。’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苟子·正名篇》:“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是其证。材,指官能和材质。茅本、宝历本、绵眇阁本作财,财通材。智能,乃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之官能和材质,故曰:“知,材也。”②知材:牒经标目字。一般以经首一字充当,此以“知材”二宇充当者,取别于[经说上5]‘‘知。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之牒经标目字“知”。
③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而不必知”,孙诒让《墨子诂》作“而必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改作“而不必知”,云:“旧脱‘不’字,今据下文‘而不必得’(按,指[经说上4]:“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语法增。”其说可信,今从之。知,如字读,墨辩逻辑常用术语,指知道、了解、认识。智能,乃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之基本条件,但有此条件而不使用,则未必认识客观事物,故日:“知也者,所以知也,而不必知。”
④若明:明,指眼睛。前已言“知材”,此又举例“若明”,“明”指“所以知”之材质眼睛无疑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孟子·梁惠王上》“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之“明”,正同此义。虽有“所以知”之材质而不用,则未必能知,正如“明”虽为所以见之材质,置之而不用,则未必能见一样。故日:“若明。”《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苟子·王制篇》:“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目卧幽而瞑,待觉而后见。当其未觉,可谓有见质而不可谓见。”即此义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