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谓“用道”,是在符合客观要求的大前提下,如何正确地行为活动。他不仅提出了对思维意识的要求,更提出了人的“心性”对它们的影响。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整部《老子》全文,并不是历来所认为的用上下两篇来对“道”和“德”进行分别阐述,而是通篇论“道”,也是通篇论“德”,他以“道”为明线贯穿始终,而把“德”隐伏在文字背后,恰如“人”的行为是显露在明处,人人可以看到的;而心理活动的过程却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通过推敲、判断来获知一样。这也许是《道德经》里的玄机之一吧!
正因如此,《人生有道》在解读中不再像传统那样分解《道经》、《德经》为两部分,也不固执《老子》原文的章节顺序,而是按照文意进行重新归类,把它分为九个不同的篇章。第一篇、第二篇分别说了如何“悟道”和“用道”;第三篇根据“悟”和“用”提出了对“德”的要求;然后在第四篇分析“做好这些”的素质要求。所以前四篇说的是总的理论准备,而后面的第五、六、七、八这四篇则是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最后第九篇《论道》进行了提炼性总结。全书九篇,解读了《老子》的八十一章原文。古人说,“乐必九奏而后备,丹必九转而后成。”所以,《人生有道》也以中国传统的“九九”之数来整理归纳《老子》一书。
同时,根据对《老子》的深入解读,发现老子文意往往是从反面去理解,如“无为”“不争”等概念,“失彼得此”等方法,以及大方无隅、大音希声……我们不妨大胆地猜测:《道德经》也在暗示一部“倒得经”?顺着原文的字面去理解是走不通的,运用《易》的“阴阳”哲学精髓,“倒”着去理解才能“得”其精华,《道德经》也即《倒得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