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老子和他的时代
宗法与礼制
老子生活的时代是东周,那时宗法和礼制已逐渐衰也微,周王室的权威日渐下降,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命令阳奉阴违,各自争雄。
老子在周王室守藏室任藏书史官时,有机会接触各种书籍,因此在宗法和礼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由原来的尊奉宗礼到后来的反对宗礼,他这一思想的转变,有着很深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周朝统治者将维护父权的“亲亲”“尊尊”的宗法观念作为建设政权的指导思想,并建立了一整套宗法制度,以维护统治和适应大规模的封邦建国的需要。所谓“礼”,最早只是一种祭拜鬼神的仪式。国家产生后,统治者为了使天下人民臣服,遂将“礼”加以改进,使之成为规范人民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周礼涉及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婚丧嫁娶到朝拜觐见,都有严格的礼制规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仍然是“亲亲”“尊尊”。人与人之间的尊卑之分,贵贱之别,长幼之序,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得逾越。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严格的礼制规范中生活。人民遵奉礼制,天下就不会出现纷争,也就达到了统治者的目的。
但是到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宗法和礼制演变成了统治者虚伪的面具和压迫人民的武器。
老子在看清宗法和礼制的实质后,开始反对宗礼。他认为,人为制定的宗礼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这是违反人的本性和自然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统治者按照宗礼的规定对人民妄加杀戮和伤害更是违背天理的做法。
各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将社会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新兴的封建势力获得了生存的空间。但是诸侯们弱肉强食的征伐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后,整个社会结构陷入混乱不堪之中。
这所有的一切促使老子放弃传统观念,另辟蹊径,开始在反对宗礼的道路上探索。
……
展开
——明太祖 朱元璋
这个在《老子》书里萌芽,在以后几百年里充分生长起来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正是经典时代的—份最重要的哲学遗产。自然主义本身最可以代表大胆怀疑和积极假设的精神。自然主义和孔子的人本主义,这两极的历史地位是完全同等重要的。
——胡适
老子的信徒们说老子本人曾化为佛,即是以人身而永远存在的上帝。老子的主要著作我们现在还有,它曾流传到维也纳,我曾亲自在那里看到过。老子书中有一段特别重要的话常被引用:道没有名字便是天与地的根源;它有名字便是宇宙的母亲,人们带着情欲只从它的不完全的状况考察它;谁要想认识它,应该不带情欲。
——黑格尔
老子所称道的“上善”在于“无”,这种说教以“无”为“上善”,也就是一种通过与神格柏融合、从而通过消灭人格而取得自我感觉消融于神格深渊之中的意识。
——康德
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或者这样说也许更正确,老子当时就发现了一种形势,这种形势虽然表面上完全不同于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形势,但事实上二者却很相似。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他才写下了《道德经》这部奇特的书。不管怎样说,使人感到惊讶的问题是,生活在科学、文明发展以前某—时代,老子怎么会向从近代开始的科学文化提出那样严厉的指控。
——汤川秀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