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周末国学课:孟子智慧今说》:
仁就是人,仁心就是人心,就是仁爱之心,爱人之心。要以仁心待人。以仁心待人,就是爱人。仁者爱人。人需要爱,世界需要爱。爱使人相互联结,使世界成为人的世界。地球本是人居于其中的一个大家庭,人字的一撇一捺本就意味着人与人的相互支撑——无爱不成人世界。人要爱人,世界应该充满爱。有爱,人的世界才会充满盎然生机;有人爱,能爱人,我们才能品尝到生之欢乐,才能有不竭的生之热情——无爱的世界只是一片冷寂的荒漠。以仁心待人,这仁心本是我们因有的天性。比如我们怜爱幼小,这就是仁爱的萌芽,也是仁爱的表征。所以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恤别人的心情。”譬如现在一个小孩子要掉进井里,任何人看到都会有惊骇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和这小孩的父母攀结交情,不是为着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美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处在危险中的孩子的哭声,而是出自人的天性。
仁爱是人的天性,或者说,,应该成为人的天性。无爱无恨的人是麻木迟钝,有恨无爱的人是冷酷无情。一个以仁爱之心待人的人,可能因为过分慷慨付出和过分的忍让宽容而做错事情,甚至会演出一幕幕人生的悲剧,但是从他们的心性看仍不失为真人。那悲剧也会显示出入生的壮烈。而那些没有爱心的人,他们也许会因为冷酷而成为成功的窃国者或腰缠万贯的商人,但他们本身不过是尘世的一个污点,他们的人生充其量也只能被人看作一幕瞬间即逝的笑剧。
所以孟子还说:“没有仁爱之心,是不能算作人的。”
要以仁爱之心待人,必须建立起对人的信心。要相信人能向善,人能行善,相信我们可以向这个世界施予我们的爱心。并不是人人都能建立起这样一种对于人类的信心。如先秦法家对人就有一个基本的看法,他们认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比如韩非子就说过,在这个世界上,贞德诚信之士还不足十个,即使父母对子女也会用心算计。
这说法有些绝对,绝对了就很难让人当真。当真了,信了,就容易对人失去信心,就容易对人生产生一种悲观。
对人有信心,相信人能向善为善,相信人都有向善为善的可能,自然并不排除人性也有恶的一面,也不排除人间有恶人。俗话说,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是自然,也是规律。有善就有恶,有好必有坏,忠奸并立,正反相衬,这是人世的正常,如果大家都一样,也许反而不正常了。
但是,无论如何,世上还是好人多。即使隔三差五总有见死不救、见义不能勇为者的见闻,但那毕竟还是茫茫人海中的极少数。生活中还有大量的于危难中见真情的真人、善人在,比如1998年中国的抗洪救灾,近半个世纪联合国对非洲难民和饥民的救助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目共睹是人间真情。如果仅以那么几例人间恶行为据,以为人本都是坏的,那是以偏概全。其实即如我们自己,恐怕大都还是不坏的,有时我们也会趋利,也会做点不好的事,但大体说来,对弱者我们也总能给以同情,对人、事也总有自己的是非,得帮人时会帮人,该自律时也能自律。至少,一般说来,总还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或不该做,虽然这要求低了些,但毕竟说明我们的人性不恶。推己及人,大约也不会错到哪里去。因为人既是同类,在许多方面,也都是大体相通的。
还是那句话,对人要有信心。对人有信心,才能宽以待人,不会因为人的某些缺点弱点或一时一事的失误去苛责人;对人有信心,才能诚以待人,因为相信人有其善,人能为善,便没有必要去疑人防人。更重要的,对人有信心,才能对生活有信心,才能对社会有信心,才能对人生有信心,才能于艰难的生活中保有一分可贵的乐观,才能于多舛的人生中见出生之快乐。不用说,总是以恶意度人的人,只会把自己埋入缺欢少乐的阴暗世界之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