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137948
  • 作      者:
    石衡潭著
  • 出 版 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为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展开
内容介绍
  《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以《论语》为主,辅以《圣经》,分十六个篇目、二十五个子题对东西方两大经典作了独特的对比与透视,相互参照,彼此发明,尤其力挺《论语》之普世价值,并点缀以十六幅《孔子圣迹图》。探赜索隐,去伪存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既尊重先贤,又不畏权威;既推求原意,又回应时代;既大胆求同,又勇于说异。新解时有,新意迭出。令人有豁然开朗之喜,别有洞天之乐。此书提供了经典阅读之新形式,对于热爱中国文化的人,它会把你带到儒耶对话之焦点与核心;对于追求永恒真理的人,它又会是你有趣又有益的向导与伴侣。东风破,东风,是借代用法,《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意指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发展态势;破,是写词的一种手法,即刻意打破原先词牌的节律,对音节韵度略微增减,使其美听,寓示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宜兼容并蓄,臻至完善,向世界展现其璀璨之光芒、深邃之内涵、独特之魅力。
展开
精彩书评
  中国人首先是人,当然具有全人类共通的人性,富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例如仁爱、和平、公正、诚信、友善等等)。一般而言,堪称民族文化精华的东西,应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中国人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具有上述普世价值的《论语》,就堪称这精华的代表之一。
    通观全书,新解时有,新意迭出。这固然可归因于作者视野之广、用力之深。但是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作者的心正、意诚——这心正意诚的胸怀,是深信《论语》乃至儒学的精华具有普世的价值,是祈愿中华民族不但能继承传统的精华,更能在此全球化的时代开拓眼界,在此文化大交流的时代开阔心胸,从民族的文化和人类的宗教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吐故纳新,获取大营养、达致大融合、臻至新境界!
  ——何光沪,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学习篇
  学习的方法、态度与乐趣
  《论语》这一段主要讲学习,讲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乐趣。
  首句讲个人学习的方法与乐趣。这里的“时”主要有两种含义,一为“随时”或者“时时”,也就是经常的意思,即朱熹《论语集注》中所说的“既学而又时时习之”;一为“时机”或者“时刻”,指“合适的时机与时刻”,亦即何晏《论语集解》中王肃所说的“学者以时诵习之”。这有点像现代心理学所说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习者要在恰当的时间温习、复习所学的内容,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学习,怎么会没有乐趣呢?此处的“习”也有两种意思:一为“温习”,一为“练习”、“实践”。“习”的原始字义是鸟翅飞,鸟不断地用翅膀练习飞,最后才能在天空自由地翱翔。《论语集注》:“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钱穆先生说:“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学习者要经常复习,做到“温故而新”,如钱穆所说的:“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同时,又要把所学习到的放到生活中去练习、实践,这样,才能发挥其实际作用,也能够对其体会更深,也就是所谓“知行合一”。孔子自己也是这样学习的,这从一件小事上也可以看出来。“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与人一起唱歌时,发现别人唱得好,就一定请人家再唱一遍,自己也跟着学唱。对待唱歌尚且如此认真,其他事情可想而知了。《礼记》也讲学有时:“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龠,皆于东序。”
  第二句是讲与同学好友共同学习的乐趣。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互相切磋,共同学习,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普遍的待客之道、友谊之乐。古代交通工具落后,来往不易,远方来人,更加珍贵。《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孟子?万章下》中说:“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第三句讲学习态度。孔子强调学习是为己,不是为人,即是要通过学习让自己的修养、品格、知识等得到全面提升,至于出名不出名,别人知道不知道自己,那是次要的。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保持平和心境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这是最难做到的,但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为学、为人的长久乐趣。现在的时尚恰恰相反,很多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生怕别人低看了自己,所以,要想尽一切办法来让自己出名,哪怕是臭名远扬,想要让人高看;哪怕是表面的暂时的,就失去了君子的姿态。“人不知而不愠”的意思在《论语》还有好几种表达:“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1:16)“不患不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4:1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14:30)“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15:19)其它儒家经典也有相应的说法:“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中庸》)“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知我吾无欣欣,不知我吾无悒悒。”(《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孟子?尽心上》)庄子“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一语的意思也相同,只是孔子说得平淡,庄子出语惊人。后世也有相近的表达:“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世说新语?自新》)“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唐范质《戒儿侄八百字》)当然,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唐代刘知几在《史通》(卷九)中就公开与《论语》唱反调:“人莫我知,君子所耻。”这种说话也是有道理的。因为求人知是人之常情,而人莫知,终究是一种遗憾。那么孔子这种不患人不知的从容淡定从何而来,是不是一种矫情、一种掩饰呢?我认为这并非孔子言不由衷,可能很多人忽略了孔子淡然应对的底气来源还在于对天的信心:“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14:35)不管人知与不知,我所行所想的一切在天那里都是一目了然的,也永远为天所纪念。孔子这里所向之倾诉的天是人格化的天,实际上就相当于基督教中所指的神。
  明张岱用《易经》中乾卦来解释这三句话也发人深省,“《论语》首章《乾》内卦,三龙皆备。‘时习’,‘终日乾乾’,惕龙也。‘朋来’,‘见龙在田’,‘德施普也’。‘不知不愠’‘不见是而无闷’,乾龙也。”(《四书遇》)
  应乎天而时行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时”。孔子对“时”、“时机”有极敏锐的感受、极深刻的领悟。他不止是在此处谈“时”,还在多处谈“时”。谈到为政,孔子说:“使民以时”(《学而》1:5),就是说,要在适宜的时节来役使老百姓干活,不要让他们疲于奔命。《大戴礼记》中也说:“使民不时失国,吾信之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论及人生,孔子讲不同年龄阶段有需要应对的不同问题:“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16:7)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完成不同的任务:“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2:4)“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9:23)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最晚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出成果,出成绩,如果到了这把年纪还弄不出一点名堂来,还没有一点名气与影响,那么,要他拥有出类拔萃的建树恐怕是困难了。世上当然也有大器晚成的,但按照孔子那个年代人的正常寿命,四五十岁的确已过了事业的盛期了。孔子很善于从各种自然社会现象来认识时机。“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子罕》9:9)当凤凰鸟久久没有在山林中出现、八卦图迟迟没有从黄河中浮出的时候,孔子就知道这辈子他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了。孔子编纂《春秋》,看到麒麟被人猎获而杀死,就心灰意懒,绝笔不再了。他从这一事件,看到了自己生不逢时,难用于世。就是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孔子也强调要适时要守时。“不时,不食。”(《乡党》10:8)。《论语》中还讲了孔子在旅途中的一个有趣故事来说明“时”的重要性:“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乡党》10:27)就是说,有一次孔子出门,看见了山梁上一群野鸡在歇息。野鸡发现四周色势有异,就一齐飞了起来,盘旋一阵,才又停落聚集在一个地方。孔子看到了这一情形,心有所动,大发感慨:“山梁上的那些野鸡知危而去,它们也懂得识时务呀!懂得识时务呀!”子路听见了老师的话,也肃然起敬,甚至还对这群野鸡煞有介事地行了一个拱手礼。那群野鸡惊视几次后,还是扑棱扑棱翅膀,飞走了。孔子以适时作为评价人的重要标准,如对公孙文子,“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宪问》14:13)别人也拿适时来问难孔子,如阳货劝孔子做官时说:“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孔子只好回答“诺,吾将仕矣”(《阳货》17:1)。荀子也记录了孔子给子路谈“时”:“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荀子?宥坐》
  孟子说孔子做什么事都能够把准时机,恰到好处,“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孟子?万章下》)所以,他盛赞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圣之时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集大成的意思。“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自己也是很讲究“时”的,他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是我们十分熟悉的,此处就不多讲了。他还说人类生产生活,也要遵照时序:“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序 从世界看孔子
一 学习篇
“学而时习之”与“天下万务都有定时”
学习的方法、态度与乐趣
应乎天而时行
根基立在磐石上
各按其时成为美好

二 孝道篇
1.“孝为仁之本”与“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
孝——中国人对永生的盼望
儒家为什么注重身体与子嗣
儒家解决了个体生命永生的问题吗
孝敬的根据在哪里
真正永生如何实现
2.“大孝尊亲”与“你要使父母欢喜”
孝的三个层次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智慧子使父亲喜乐
孝子约瑟
3.“事父母几谏”与“不要惹儿女的气”
问题的根源——事亲也如事天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吗
谏——儒家的补救之道
做一个真正的父亲
不要惹儿女的气
附:麦克阿瑟将军为自己和为儿子所做的祷告词

三 礼义篇
“人而不仁,如礼何”与“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礼的起源与变化
礼与义
礼与仁
礼与和谐
律法的起源
律法与义
律法与救赎
律法与慈爱
律法与喜乐

四 教育篇
1.抑由进求与三问三答
2.“吾与点也”与“你们说我是谁”

五 修养篇
1.“有若无,实若虚”与“存心谦卑”
多闻与多见
孔子无常师
谦卑是一种态度
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谦卑与救赎
谦卑是如何炼成的
不要与恶人作对
2.“吾无隐乎尔”与“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
孔子的教学之道
身教胜于言传
撒种的道理
凭信心不凭眼见
人的爱心

六 处世篇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
怎样待人”
仁是忠与恕的合一
恕是将心此心
忠是尽心尽意
饶恕的源头
白金规则胜过黄金规则吗
2.“以德报怨”与“爱你们的仇敌”
何谓“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与“以德报怨”冲突吗
“以牙还牙”与“爱你们的仇敌”
为什么要爱仇敌
3.“乡人皆好之”与“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
乡人皆好之,何如
乡人皆恶之,何如
孔子究竟欣赏何种人
好好先生吗
乡愿与假先知
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

七 交友篇
1.“无友不如已者”与“铁磨铁,磨出刃来”
“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难题
交友的不同层次
与友相处的四者境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朋友为患难而生
2.“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与“谁是我的弟兄”
君子的兄弟观念
博爱与等差之爱不相容吗
崭新教导

八 言语篇
“一言而兴邦”与“生死在舌头的权下”
语言是有力量的
孔子喜欢什么话
孔子不喜欢什么话
言多必失
行胜于言
时然后言
生死在舌头的权下
什么样的话语好
谨守口的,得保生命
话合其时,何等美好
什么样的话语不好

九 贫富篇
1.“曲肱而枕之”与“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君子与小人的试金石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不义之财毫无益处,惟有公义能救人脱离死亡
使我也不贫穷也不富足
士口何才能去口足
2.“不患寡而患不均”与“乃要均平”
从历史与人性看均安
均安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对穷人的怜悯与顾惜

十 仁爱篇
“仁者爱人”与“爱人如己”
仁者爱人
为仁由己
“不知其仁也”——孔子不轻许仁
仁者何为
爱从何来
九种品德

十一 智慧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与“智慧的开端”
知者亦乐山,仁者亦乐水
知及之,仁守之
孔子是集仁知于一身的典范
智慧的开端

十二 志向篇
“任重而道远”与“向着标竿直跑”
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向着标竿直跑

十三 人性篇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与“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
孔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吗
君子为何要有三戒
孟子的人性观是向善论而非本善论
世界之初和人之初都是好的
人光靠自己,无法做到真正的自我省察

十四 君子篇
“君子一小人”与“义人一罪人”
君子与小人的两种含义
君子与仁义
君子的其他素养与品质
谁来判定君子与小人
相对的义
绝对的义
义人不自以为义

十五 诚信篇
“民无信不立”与“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
政治的三个方面
信的三种含义
信心不凭眼见
信心的来源

十六 天遒篇
1.“与命与仁”与“降卑为人”
孔子罕言天命与仁吗
“天”就是孔子心目中的神
降卑为人
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与“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
“弘”字作何解,“道”有何特征
人真的能弘道吗
道非纯理
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
解决方案
附录一 释“慎独”
附录二 关于儒学的对话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