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象数易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634386
  • 作      者:
    张其成著
  • 出 版 社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一本象数论,半部易经史。欲解《周易》奥义,必知象数易学。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其成,著名国学专家,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易国学院院长。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周易》由卦爻象符号系统与卦爻辞义理系统构成,历代注释研究《周易》也分为象数与义理两大学派。本书分析了象数学派的本体论、方法论、天道观、人道观,从而论证了“象数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展示了“象数学派”宇宙世界与人文世界同构、物理之学与心性之学会通的理论图式,表达了“象数学家”坦夷旷达的宇宙情怀与中和安乐的生命境界。
展开
精彩书摘
  前言
  《周易》是我国最早最重要的典籍,是它对中国古代人文社会科学和传统科学技术产生的影响超过同时代的其他经典。历代对《周易》的注释,构成了“易学”。易学作为经学的一种,从汉代开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五经注释书中,《易经》注释书最多,是其他四经注释书总和的三分之二。历代易学家在对《周易》的研究态度和注释方法上各有特色,总的来说可分为象数与义理两大派。《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分为两派六宗,两派指象数派、义理派,六宗指占卜宗、几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六宗实际上可归属于两派,占卜、几祥、造化三宗归属于象数派,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归属于义理派。象数学派以象数为第一位,以象数解《易》,以象数论义理;义理学派以义理为第一位,以义理解《易》,以义理论象数。从整个易学史发展过程看,两派的互相攻讦一直没有停止。因象数学派在解《易》的同时,涉及到天文、历法、音律、伦理、哲学、医学、占测等内容,致使象数学体系十分庞杂,也造成人们对它的认识难度大大增加。久之,象数学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并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就近现代学术界而言,可以说对象数学的态度仍然是不够公允的,有人认为象数就是术数,是算命打卦的同义语,应打入“封建迷信”的行列;有人认为象数学根本不是易学正宗,与哲学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只有义理易学才是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有人认为象数学代表了古代自然科学的最高成就,甚至当代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新发明都可以从中找到来源……
  认识的误区带来了研究的缺陷与薄弱。现代除了两三本象数学源流史著作外,还几乎没有一本象数哲学的专著。本书试图填补这一空白,在分析、比较汉代象数学与宋代象数学的基础上,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象数”范畴在各历史阶段的内涵。
  2、“象数易学”形成演变的过程及规律。
  3、象学派和数学派从易学本原论到哲学本体论的提升。
  4、中国传统哲学史上“象本论”学派与“数本论”学派的特征。
  5、象数思维方法的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人文和科学的影响。
  6、象数学派的宇宙生成法则与结构法则。
  7、象数学派的人文情怀、性命学说与生命境界。
  “象数”和“象数学”(象数易学)作为两个既有密切关系又各有不同内涵的概念,在历史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周易》开始作为卦爻的“象数”成为从汉代形成的“象数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象数学”的两大形态——汉易象数学与宋易象数学对“象数”的内涵又有不同发展。
  宋易象学派与数学派在易学本原论上有“象在数先”和“数在象先”的论争,进而通过“气”“理”范畴,将这场论争提升为本体论的论争。以周敦颐、朱震以及明清时期来知德、方氏父子为代表的象学派将“象”与“气”合为一体,以气为宇宙本体;以邵雍、张行成、蔡沈为代表的数学派将“数”与“理”合为一体,以“理数”——“数”为宇宙本体。数学派还通过对“太极”的解说强化了这一本体观,“太极”虽被视为一个兼包虚实、动静、心、气、理数的综合体,但其本质仍是“理数”,即宇宙事物生成变化的次序、理则。“理数”之“理”不同于程朱的“理”,“理数”之“数”不同于毕达戈拉斯的“数“。邵、张、蔡的数本论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独树一帜。
  由《易传》所创立而由象数学派所发展的“象数思维方式”,采用取象—观象法、取数—明数法、符号模型法,表现出整体性、功能性、形象性、变易性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科技(以中医为代表)产生了重大影响。
  象数学派将宇宙生成过程看成气化流行的过程,汉代象数学家通过卦变学说、“四太”阶段、九宫位序反映了这一过程,宋代象数学家通过“一生二”法则和先天学说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过程。象数学派的宇宙结构论之所以不同于西方的根本原因,一是其宇宙结构论是与其宇宙生成论密不可分的,或者说有一种重生成论轻结构论的倾向;二是将宇宙的结构视为一种先验的、程式化的象数模型,即卦爻、九宫、五行、河图洛书模型,这是一种时空合一、偏向关系功能的结构模型。
  象数学家一般被认为是只重天道不重人道,实际上无论是汉代象数学家还是宋代象数学家都不能作如是观。汉代象数学家虽然偏重天文之学,“多参天象”,但目的却在于以天道推人道,以卦占定人伦、明王道,以阴阳灾异推论人事吉凶、宣扬五常伦理,表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政治理想;宋代象数学家则更是参合天人、以人为核心,或由太极以人极,或由物理之学、宇宙之学而论心学、性命之学,从而建构了宇宙与人文同构、同序的理论图式,表达了鲜明的人文价值理想。
  对《周易》的研究在方法途径上向来就有学理阐发与文献考证之别。前者关注于揭示或发挥《周易》的道理(“易之道”),目的在于建立思想理论体系;后者关注于对《周易》文句、字义的训释考证(“易之文”),目的在于求取《周易》的本来意义。当然两者并非完全割裂。到了近代则出现“疑古”思潮,以抗击传统理学家的“复古”学风。疑古派治学方法利弊交参。本书采用当代学者提出的“释古”的方法,注重史料的考证,同时注重逻辑分析和理论归纳,将纵向的历史文本与横向的思想理论相结合,以史料文本(“易之文”)为依据,以思想理论(“易之道”)为目的。既不是为“释古”而“释古”,更不是为“复古”而“释古”,只是企望在“释古”的基础上,总结象数学派的哲学思维的特征及其得失,建构象数哲学体系,从一个特定的层面展开易之“道”,并希望能在打通易学与现代哲学、现代科学的通道方面,对今人有一点点启迪和帮助。当然能否如愿,则有俟读者明鉴了。
展开
目录
前言 象数易学的哲学思维
第一章 象数易学的发展与演变———象数学派源流论 / 1
一、汉易中的象数学 / 4
孟喜与京房:象数学 / 5
《易纬》与郑玄:爻辰九宫说 / 8
荀爽与虞翻:卦变说 / 10
二、宋易中的象数学 / 14
陈抟:象数学 / 14
刘牧:河洛学 / 17
邵雍:先天学 / 18
周敦颐:太极图说 / 21
张行成:先天数学 / 22
蔡元定与蔡沈:河洛学 / 26
三、明清象数学 / 28
来知德:错综变中说 / 29
方以智:象数学 / 32
焦循:天元术 / 37
四、象数学派解易的特征 / 38
运用象数方法阐释《周易》象辞关系 / 40
创立象数图式发挥《周易》哲学原理 / 41

第二章 穷宇宙造化之妙———象数学派天道观 / 43
一、气化流行:宇宙的生成过程 / 44
卦变:宇宙变化是一个气化过程 / 44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宇宙发生四阶段与九宫序 / 51
“一分为二”的生成法则与“元会运世”的演进数理 / 54
二、象数模型:宇宙的结构次序 / 63
卦爻:时空合一的宇宙模型 / 64
九宫五行与河图洛书:宇宙生成变化的结构图式 / 70
四象:天地间物事皆成四片 / 77

第三章 人文情怀与生命境界———象数学派人道观 / 82
一、借卦占以定人伦明王道 / 83
二、五常伦理与政治神学 / 86
三、从太极到人极 / 91
四、作为人伦图景的河图洛书 / 95
五、先天心法与性命之学 / 98
天人相为表里,推天道以明人事 / 98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性命之学的建构 / 103
修养功夫与生命境界 / 110

第四章 “象数”的内涵———象数范畴论 / 117
一、卜筮与象数 / 117
二、《易经》中的象数 / 123
卦象 / 124
爻数 / 127
三、《易传》象数论 / 131
论象 / 131
论数 / 135
四、易学中的象数观 / 137
象数学派论“象数” / 137
义理学派论“象数” / 140
五、象数与术数 / 144
术数源流 / 144
象数与术数 / 152
六、象数与义理 / 158
义理是易学“意义”与“道理”的动态系统 / 158
象数为《周易》之体,义理为《周易》之用 / 161
象数派与义理派的偏向与互补 / 163
七、小结 / 167
象数的内涵 / 168
象数与术数 / 170
象数与义理 / 171

第五章  对宇宙本源的探索———象数本体论 / 172
一、象本论 / 173
象与数 / 173
象与气 / 177
二、数本论 / 192
数与象 / 192
数与理 / 199
太极 / 206
三、象数本体论的特征 / 220
象学派将易学象本原论提升为哲学气象合一的本体论 / 221
数学派将易学数本原论提升为哲学理数合一的本体论 / 221

第六章 传统思维方式的典范———象数方法论 / 223
一、《周易》思维形式与象数思维形式 / 223
二、象数思维的方法 / 228
取象—观象法 / 228
取数—运数法 / 234
符号模型法 / 239
三、象数方法论的特征及其影响 / 249
重视整体和合,轻视个体分析 / 250
重视功能关系,轻视形态结构 / 253
重视感性形象,轻视抽象本质 / 255
重视循环变易,轻视否定求异 / 257
后记 / 26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