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易经导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01242
  • 作      者:
    刘绍双,庄玮,盛蕾主编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具有良好学术氛围和优秀治学传统,在易学研究领域推陈出新、集厚薄发,成为目前国内易理和象数研究领域重镇。它秉承北京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悠久传统和资源优势,历史性地承担起传播易学、弘扬易学的使命。
  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周易》和易学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院设有《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易学与建筑文化、易学与企业文化、易学与房地产开发等多个研究领域。
展开
内容介绍
  《易经导读》讲述了: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乃中华文化的瑰宝,学术思想的源泉;易经则是值得研读、探索的一部智慧宝典。《易经导读》是一本入门性的普及读物,对于卦辞义理之阐述,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揭开奥秘之门,有助读者登堂入室,一窥古圣先贤顺天道、用刚柔、致中和、尊礼仪之至理。《易经导读》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把艰难晦涩的周易变为人人都能读懂之书,把易学智慧变为人人都能掌握的精神财富,使现代人的决策管理、立身行事暗合于易学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周易综述
  第二节 《周易》的研读方法和学习目的
  通过考察前入的著作,可以发现《周易》这部古老典籍有两种研究的途径或者方法。一种是从事文字训诂和考证,一种是解释和阐发其义理。前者关注的是对于《周易》经传中的文辞、字意进行注解,包括对于卦象的起源以及逻辑结构的分析,目的是要通过逐字、逐句对于经文的辨析,求得《周易》的原意。后者的兴趣在于揭示《周易》经传所蕴涵的道理。学者们殚精竭虑地对它进行解释和发挥,以致于尽被儒家的义理所笼罩,从而形成了庞杂的易学体系。我们今天研究《周易》系统的典籍,这两种研究途径仍然对我们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经传的训诂以及考证,不能脱离其形成的历史条件;对其义理的阐发,不能脱离经传文句,随意进行引申和附会。
  (一)由浅入深,精读易学名著
  学习《周易》提倡要“从流溯源”。所谓“从流溯源”,也就是由浅入深,先读今人的浅显《周易》注本,再读宋代以来的注本,再读唐以前的注本,再去研读《左传》、《国语》筮例。初学者最好先找一本当代人写的浅易注本来读,作为人门的基础,然后再找几本包含《周易》经传训释和易学理论知识的书来读。当代人写的书,推荐读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大传今注》;古人写的书,读李光地《周易折中》或孔颖达《周易正义》均可。
  (二)打好古文基础,注意《周易》语言的时代特点和规律
  由于《周易》属于先秦文献典籍,其语言表达符合上古汉语的一般规律。良好的古文基础,将有助于学习和研究《周易》。
  (三)掌握易学基本条例和卦爻辞的类型特点
  研究《周易》要掌握易学条例,学习《周易》也要这样。易学条例繁多,初学者掌握基本的与《周易》古经直接相关的条例即可。待入门之后,视学习和研究需要再涉猎其他方面。在研读《周易》经文之前,最好先了解、熟悉一些基本的易学条例。
  学习《周易》还需辨明卦爻辞的不同类型,掌握其功能特点及象征手法。区别象辞和彖辞是很有必要的。能不能区分卦爻辞的不同类型,是衡量有没有读懂《周易》的标尺之一。
  (四)经、传需要分别对待,以经为主,以传为辅
  《周易》经、传两部分,作者不同,产生时代不同,宜分别对待。尤其在讨论性质和价值问题时,更宜严格区别不同的对象,不可混为一谈。从学习的角度而言,区别《周易》经传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学习《周易》,重点是《周易》古经,难点也在古经。《易传》不过是众多解《易》著作中最早、最系统、最权威的一种。既然《易传》是解释性的著作,是从属于古经的,其价值就不能与古经等量齐观,宜以经为主,以传为辅,以传解经。《易传》解《周易》,主释象数与义理,而对于《周易》经文词句的训诂,并不重视,且有偏离经义与误解之处。在当前的条件下解读《周易》古经,要综合利用各种典籍资料(包括简帛《周易》)和古注旧说(包括《易传》),作出新的实事求是的解释。而学习《周易》,也要注意参考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免陈陈相因,以讹传讹。
  总之,《周易》表达思想和哲学的方式很特别,卦爻和与之相关的卦爻辞共同成为思想的载体、哲学的工具。我们要读懂《周易》,要了解《周易》的意蕴,不仅需要了解八卦和六十四卦方面的知识,而且需要了解《易》筮的方法和原理。前人曾有一说:未学《易》,先学筮。意思是,在正式读《周易》之前,要先学占卦。又说:《易》有内外两层功夫。所谓《易》外功夫,就是指表面所看到的卦爻和文辞,主要指文辞的解读;所谓《易》内功夫,就是指对《周易》经文中没有讲到的卦象、爻象以及卜筮原理和方法的了解,大体相当于前面所说的“易学条例”或“义理”。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练好“内功”,是无论如何也读不懂《周易》这本“天书”的。了解《周易》的筮法和义理,对学习和研究《周易》具有帮助作用。
  对于《易经》的作用,古人的看法通常是片面的,他们以为《易经》是命理学说,就是用来占卜、算命的,在需要问吉问凶的时候,古人们才会真正重视《易经》,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应该说,古人的这种意识,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古代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相当肤浅的,他们推崇的就是“天命不可违”的思想,以为自然界就真有魔力,自然界决定着人们的一切行为,即使智慧的诸葛亮,也只能常常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来感叹,古人的认识能力,可见一般。
  实际上,古人以为的《易经》的用途——占卜和算命等,只是《易经》产生过程中的作用,也就是《易经》作用的初始阶段。而《易经》更广泛的作用,还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基础,可以说,我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的思想理论出发点都是《易经》。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无论是孔孟之说,老庄之道,还是孙子等兵法家,他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都是《易经》。孔子曾有“不学《易》,无以知”的感慨,老子更不必说,在他的道德经中,通篇都是《易经》的成分,如“大圆若缺”等语言,几乎就是《易经》的本质精华之所在;
  其次,《易经》是人们修身养性蕴德、提高思想的最好著作之一。《易经》中的许多语言是相当富有深刻含义的,是非常发人深省的,比如,《易经》乾卦,象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识是天道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不休,君子应该象天道一样,自我坚强,不断地追求进步,通过不停止不休息的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修养;而乾卦的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为学为道的君子,要效法乾无如日经天的精神,一天到晚都要刚健中正地前进,虽然到了夜晚,也要像白天一样警惕自己,就不会有过失了。
  其三,《易经》告诉了我们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唯物辩证法,如其“近取诸身,远取诸身”,既是《易经》的来源的解秘,同时,不也是告诉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吗?即观察事物要用联系的观点,从自我出发,联系身边的事物,做到周详。
  第三节  中华文化的根源在《周易》
  《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周易》。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词语。《周易》是一部古代经典,是关于人类思想和宇宙本质规律的学问,其原理在得到正确认识后,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周易》乃周文王所著,《易》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今天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指《易经》和《易传》二者的结合。
  《周易》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最古老、最有权威、最著名的一部经典,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简称《易》,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周易》经部本是筮占书,其文字部分是对相应易卦象征意义的解说和人事吉简吉凶的判定,而传部是对“易”的理解和对《周易》文辞的发挥等内容。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一)和阴爻(一)表示阴阳。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周易综述
第一节 《周易》系统的内容与研究范畴
第二节 《周易》的研读方法和学习目的
第三节  中华文化的根源在《周易》
第二章 易经的结构和常用术语
第一节  易经的结构
第二节  易经中常用术语
第三节  八卦图的来源
第三章 易学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  易学思维方式的特征
第二节 形象思维
第三节  逻辑思维
第四章 周易正文解读
上经
下经
附录一 文言
乾文言
坤文言
附录二 系辞传
上篇
下篇
附录三 说卦传
附录四 序卦传
附录五 杂卦传
附录六 周易经传知识系统
附录七 生僻字音义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