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9826
  • 作      者:
    刘金萍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刘金萍,女,1979年生,山东文登人。200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鲁东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深入西方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发展史的内在理窟与思想脉络,结合现当代哲学界关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成果,阐明马克思哲学在“主体性”问题上的独特立场和基本观点,表明马克思哲学超越了包括近代主体形而上学在内的整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确立了一种具体的、历史的、唯物的、复调的、鲜活的真实主体性,而非抽象的、静止的、思辨的、单调的、凝固的伪主体性;马克思哲学据此在对传统主体形而上学的解构过程中重构了主体性,完成了对传统主体概念的批判和扬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当代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br>    整个西方近代的哲学史就是主体性不断建构的过程。在近代哲学中,人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的主体性得到了从未企及的张扬。人取代了“上帝”的位置,高扬了人的价值、尊严,为人的“自由、平等、博爱”等天赋人权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人的个性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伟大的进步。但是,近代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进步的意义,它同样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就在西方哲学家们把人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时,其所带来的弊端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主体性哲学的困境正是现当代哲学的重要生长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当代哲学就是在批判近代哲学的主体性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中发展起来的。在现当代哲学家们看来,主体性是时代的象征,是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的遗迹。站在现当代哲学所达到的认识来反思“主体性”概念与“主体性哲学”,我们就会看到,其中所包含的抽象性、独断性与虚幻性,使得它们在当代哲学中遭受着多方面的质疑并面临着重重危机和困境。在一定意义上,从不同视角对“主体性”与“主体性”原则进行反思、批判和消解,宣告“主体形而上学”的终结,随即构成了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大课题。
  ……
展开
目录
    导言<br>    第一章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当代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br>    第一节 主体性与主体形而上学<br>    1.何为主体性<br>    2.主体形而上学的内涵<br>    第二节 主体形而上学与“主体性”的困境<br>    1.单向化的主体性<br>    2.实体化的主体性<br>    3.非历史化的主体性<br>    第三节 当代哲学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br>    1.主体性的黄昏——一种消解主体性的态度<br>    2.主体性的黎明——一种重建主体性的态度<br>    第四节 马克思哲学的独特立场:具体主体性的建构<br>    <br>    第二章 “实践活动”中的人及其对“单向化主体性”的超越<br>    第一节 主体形而上学视域里的“单向化主体性”<br>    1.单向化主体性及其“单极化”原则<br>    2.“单极化”原则及其“知性化”思维方式<br>    第二节 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的人<br>    1.从“感性存在”的人到“感性活动”的人<br>    2.作为否定性统一体的“现实的人”<br>    第三节 实践观点对“知性化”原则的超越<br>    1.实践:一种功能统一性活动<br>    2.实践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形成<br>    <br>    第三章 “社会关系”中的人及其对“实体化主体性”的超越<br>    第一节 主体形而上学视域中的“实体化主体性<br>    1.实体化主体性及其“对象性”逻辑<br>    2.“对象性”逻辑及其“意识内在性<br>    第二节 社会关系中的现实个人<br>    1.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br>    2.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br>    3.自由人的联合体<br>    第三节 “社会关系”中的人对“对象性”原则的超越<br>    1.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的统一<br>    2.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与人的统<br>    3.社会统一性的重建<br>    <br>    第四章 “历史生成”中的人及其对“非历史主体性”的超越<br>    第一节 主体形而上学视域中的“非历史主体性<br>    1.非历史主体性及其人的“超历史性”<br>    2.人的超历史性与“非历史性”原则<br>    第二节 人的生成本性与人的历史性<br>    1.人的历史生成性<br>    2.人全面发展的历史性<br>    第三节 历史性的人对“非历史性”原则的超越<br>    1.以历史为载体的主体<br>    2.人的主体性与历史的互动<br>    <br>    第五章 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br>    第一节 哲学范式的转换:从“意识哲学”到“实践哲学<br>    第二节 主体性的重构:从“抽象主体性”到“具体主体性<br>    第三节 人的重新理解:从“现成的人”到“生成的人<br>    结语<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