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启程
我国的教育向来重视伦理道德的修养。从儿时读的《三字经》、四书、五经,讲的大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问题。继而读初中、高中,语文课中也渗进了不少封建主义的思想,公民课主要是讲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那时,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是十分敬佩的,称之为国父。在学校里,每星期一的早晨都要举行纪念仪式,唱“三民主义”歌,背总理“遗嘱”。大家都是很虔诚的。我同其他青年人一样,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受儒家思想教育较多,对资产阶级思想也有所了解,如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国的“五四”运动等,但总的来说,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特别是民生主义印象较深。因我生活在四川的农村,广大农民贫困的生活历历在目,深感中国迫切的问题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在我的家乡那时能够读小学、中学的青少年很少。在我上中学的时候,也产生了一种感觉,中国是贫穷落后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土。残杀我同胞,就是因为我们落后。但是,为什么贫穷落后就不清楚了’。孙中山提出的建国方略、建国大纲,我们都学习过,也曾接受过“实业救国”的思想。及至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我到重庆读书、当工人,后来失学又失业,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象,看到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社会混乱不堪,物价飞涨,民生凋零,所谓“实业救国”之路是行不通的。
……
展开